李敏 王立波 付吉東
手部燒傷以手背、手指燒傷常見。由于燒傷時手部反射取握拳狀態,故手掌燒傷較少,以手背、手指燒傷常見。手背部位除較顯露外,背部皮膚薄,皮下脂肪少,深筋膜下即為伸肌腱、關節囊和關節韌帶,因此手背燒傷較深者往往累及深層組織,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畸形[1]。2012年1月~2013年6月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龍南醫院收治的手部燒傷患者80例(101只手)臨床治療效果滿意,現分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院收治80例(101只手)手燒傷患者中,男60例,女20例;小兒30例,成人50例。燒傷面積≥50%13只手,30%~50%45只手,<30%43只手。Ⅱ度燒傷62只手,Ⅲ度或深Ⅱ度、Ⅲ度混合燒傷39只手。59只手為Ⅱ度燒傷,39只手為,燒傷原因包括熱力燒傷、電燒傷和化學燒傷。
1.2方法
1.2.1非手術治療 改善局部循環,盡早封閉創面,防止繼發感染。早期活動和抬高患肢,特別是腕部若有環行縮窄性深度燒傷影響手部血液循環時,應行焦痂切開減壓。控制感染盡快清除壞死組織,及時植皮,消滅創面。感染嚴重時,可進行浸泡或抗生素濕敷。如焦痂或痂皮已自溶,或痂下積膿,應及時將焦痂或痂皮清除,充分引流。
1.2.2手術治療 盡早切除或消除手部深度燒傷的焦痂或痂皮,進行植皮覆蓋創面。文獻報道早期切痂立即移植大塊中厚皮者,功能完全恢復率高達80%,而肉芽創面植皮者僅30%,故對中、小面積燒傷可在傷后急診切痂植皮,封閉創面,這是促進手部功能恢復的最關鍵的措施。淺Ⅱ度燒傷經細致清創后,對完整清潔的水皰應低位引流水皰液,行包扎療法;污染重者應去除皰皮,以1%磺胺嘧啶銀霜紗布包扎48 h后改為半暴露療法[2]。深Ⅱ度燒傷創面應早期削痂,并移植大塊自體皮,以達到良好的功能狀態。手背Ⅲ度燒傷理想的辦法是在感染之前行切痂植皮術,并移植大塊中厚自體皮。大面積Ⅲ度燒傷由于自體皮源困難,常在行上肢大面積切痂的同時將手背Ⅲ度創面切除,移植網狀自體皮或異體皮嵌植自體皮,或行自體微粒皮移植。對合并有肌腱或骨質壞死者,則在壞死組織清除后,立即用異體(種)皮覆蓋創面,延期移植自體皮等。
削痂植皮者平均愈合天數為15 d,切痂后植皮平均愈合天數為17 d。畸形矯正恢復正常功能者82例,功能優良率達82%。
手在一個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個人生活與社會勞動,都需要一雙健康的手。手經常處在暴露的情況下,容易被燒傷。手部燒傷,以手背、手指多見,且多以手背為重,這是因為燒傷時,手掌常取握拳姿態,背部暴露,易受損傷(電燒傷、化學燒傷或熱源直接接觸燒傷例外),而手掌部深度燒傷者較為少見。手背部位除較顯露外,背部皮膚薄,皮下脂肪少,深筋膜下即為伸肌腱、關節囊和關節韌帶,因此手背燒傷較深者往往累及深層組織,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畸形[2]。
手部燒傷致功能障礙的表現為指蹼消失,特別是虎口縮小,指間粘連。掌面正常的縱橫弓形變平,甚至形成反弓。掌指關節背屈,近端指間關節屈曲。肌腱攣縮,韌帶纖維化,關節粘連強直,肌肉萎縮,運動功能障礙。直接熱力損傷,特別是深度燒傷破壞了手部功能結構。治療過程中未置于功能位,或早期功能鍛煉不夠,掌指關節、指間關節亦可呈屈曲畸形,常見的是爪形手。治療方法選擇不妥,沒有及時進行切、削痂植皮治療,延長了創面愈合時間,加重了瘢痕的形成和攣縮的程度。漫長的病程,繼發了肌腱攣縮、關節腔粘連、關節囊攣縮以及肌肉的萎縮等病變。不論何種創面,施行植皮者,植皮厚度不適當或鋪置方法不良,也可造成手部功能障礙。
預防攣縮所致功能障礙的主要方法是早期封閉創面。改善循環,防治感染,保持功能位,盡早封閉創面,盡早功能鍛煉,預防攣縮造成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的恢復手功能。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以利水腫消退;盡早進行主動與被動鍛煉,以促進水腫消退。手部適度松緊包扎置于功能位,預防手指攣縮,利于靜脈和淋巴回流。手指與手腕環形焦痂,應盡早(24 h內)切開減壓。避免因組織水腫與焦痂束縛而影響手指血液循環,導致缺血性壞死。
[1] 黎鰲.黎鰲燒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39.
[2] 孫永華.手部深度燒傷的治療.中國醫刊,2005,7(總3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