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文 馬志明 徐曉艷 何玉濤
高血壓腦出血的形成機制是長期的高血壓刺激導致腦內小動脈發生慢性病變,最后破裂出血。男性多發于女性,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患者。腦出血后常因血腫壓迫出現三偏、失語、生命體征紊亂等神經功能損傷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枕骨大孔疝,危及生命,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威脅[1]。雖然關于高血壓腦出血的研究很多,但是其病死率和致殘率卻一直居高不下,本文對比分析傳統的常規性開顱血腫清除手術和微創血腫清除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經患者和家屬知情同意,分為常規手術治療組48例和微創手術治療組66例。常規手術治療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49~87歲,平均(66.9±4.3)歲,主要臨床表現:9例意識清醒、15例嗜睡、24例昏迷,CT檢查出血量為25~80 ml;微創手術治療組男39例,女27例,年齡50~87歲,平均(64.8±4.9)歲,主要臨床表現:13例意識清醒、22例嗜睡、31例昏迷,CT檢查出血量為28~83 ml,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表現和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常規手術治療組患者采用開顱血腫清除手術,手術過程中注意穩定和控制血壓,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狀態,積極預防水、電解質紊亂,使用腦保護劑或其他支持治療。微創手術治療組行微創血腫清除手術,操作步驟為:采用CT定位血腫,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和頭皮消毒,以低速電鉆輔助穿刺針進入血腫中心,進入后取出鉆芯,用帽蓋封閉穿刺針頂端,連接引流管和側孔。套管以360°轉動,用注射器吸出血腫,首次抽吸時不應太過用力,以吸出總量的40%左右為宜。加入生理鹽水沖洗使排出液稀釋,注入1~2萬U尿激酶、1500U透明質酸酶和75 mg肝素,封閉引流管,6 h后再次引流,依據以上方法每天引流2次,直到CT掃描結果顯示血腫徹底清除以后拔出引流管。手術結束20 d后對療效進行判定。
1.3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患者清醒,生活自理;有效:患者意識輕度模糊,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無效:患者癥狀無好轉;死亡。

常規手術治療組48例,治愈14例(29.2%),有效20例(41.7%),無效10例(20.8%),死亡4例(8.3%),總有效率為70.9%;微創手術治療組66例,治愈35例(53.0%),有效25例(37.9%),無效4例(6.1%),死亡2例(3.0%),總有效率為91.9%;兩組患者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手術治療組療效明顯好于常規手術治療組。
高血壓腦出血產生的血腫占位迅速,在最開始的幾小時內會迅速增大,壓死周圍的神經細胞或損傷周圍的腦組織,進而引發腦水腫,嚴重危害人類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致殘率和病死率高且具有很多并發癥[2]。高血壓腦出血后如何安全有效的將血腫迅速清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本研究中傳統的開顱血腫清除術的療效一般,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出血量較大,且患者主述疼痛感強,除此之外,傳統手術切口容易受到感染,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一直是難以避免的難題[3]。微創治療的技術在臨床的應用日益成熟,能有效清除血腫,在頭顱CT檢查的輔助下,視野清晰,能更好的避開腦內功能區,且傷口小,患者疼痛感較輕,患者恢復快,存活率更高,臨床上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應優先選用微創術式。
[1] 劉金龍, 牛朝詩. 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進展. 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 2006, 19(6): 379-381.
[2] 鄧平, 吳曉牧. 高血壓腦出血病理生理機制研究進展.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 (電子版), 2010, 4(04): 19-26.
[3] 楊佳寧, 李青, 趙京濤. 微創穿刺術與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基底節腦出血的臨床分析. 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