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全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合并癥之一,我國的發病率亦呈上升趨勢,目前已成為終末期腎臟病的第二位原因。作者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黃芪聯合前列地爾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40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2月來本院住院診斷為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35~69歲,平均49.5歲,病程2~9年。病例納入標準:①尿白蛋白排泄率持續在20~200 μg/min,24 h尿微量白蛋白小于30~300 mg,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原因;②核素腎動態腎小球濾過率(GFR)增加和B超測量腎體積增大;③眼底檢查,必要時作熒光眼底造影,可見微動脈瘤等糖尿病眼底病變。隨機將8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限制蛋白質攝入量,給予優質蛋白、控制血壓、控制飲食、控制血糖(空腹降至<6.1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等基礎治療。對照組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加入黃芪注射液30 ml,靜脈滴注,1次/d,共14 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加入前列地爾10 μg,靜脈滴注,1次/d,共14 d,全部患者均在治療結束后復查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微量清蛋白定量、核素腎動態腎小球濾過率。
1.3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改善明顯,尿蛋白排泄率< 20 μg/min,24 h尿蛋白下降50%以上;有效:臨床癥狀改善,尿蛋白排泄率>20 μg/min,下降約20%, 24 h尿蛋白下降但未達到50%;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24 h尿微蛋白、尿蛋白排泄率、血清肌酐、尿素氮無下降或持續升高。總有效=顯效+有效。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處理,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療效 治療組40例患者經治療顯效29例,有效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對照組40例患者經治療顯效10例,有效15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6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所有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糖尿病腎病又稱糖尿病腎損害,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清,目前認為系多因素參與,在一定的遺傳背景以及部分危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致病。早期糖尿病腎病病理特征為腎小球基底膜均勻肥厚伴有腎小球系膜細胞基質增加,腎小球結帶型和彌漫型病變以及小動脈玻璃樣變。本病的早期診治十分重要。
前列地爾屬于前列腺素E1脂微球載體制劑,不易失活,可以特異地在腎臟病變部位聚集,通過擴張腎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腎小球內血栓形成,防止腎小球基底膜、腎小球系膜細胞基質增加及小動脈玻璃樣變,從而使不同時期的糖尿病腎病患者尿蛋白得以減少[1]。黃芪注射液主要成分為黃芪多糖和黃芪皂苷類,現代藥理學表明,黃芪注射液可顯著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體液免疫功能,調節糖代謝,使血清白蛋白有明顯升高,血清膽固醇明顯降低,并能增加腎小球毛細血管絲的血運,對腎小球濾過屏障有保護作用[2],且具有降低自由基生成和增加自由基清除作用,具有較強的抗脂質過氧化作用,對糖尿病腎病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一定延緩的作用。本研究證實應用黃芪與前列地爾聯用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療效顯著,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韓玲.前列地爾聯合黃芪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臨床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05,5(6):158.
[2] 姜軼.黃芪聯合替米沙坦治療Ⅲ期糖尿病腎病的臨床觀察.西部醫學,2010,22(7)1248-1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