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叢景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我國近幾年發展較快的一項矯形手術,能夠重建一個接近正常功能的關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是,術后出現的一些并發癥,尤其以深靜脈血栓(DVT)最為常見,有資料顯示,其發生率高達47.1%,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和術后康復。因此,增強對DVT的認識,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院自2011年1月~2013年7月共收治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11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75例,年齡40歲至86歲,平均年齡64歲。其中左側63例,右側52例,雙側全髖關節置換3例。股骨頸骨折83例,股骨頭無菌性壞死24例,髖骨關節炎8例,髖關節發育不良3例。其中11例術后發生DVT,發生部位:左下肢7例,右下肢4例。發病時間為手術后2~10 d,平均5 d。經彩色超聲檢查確診后,給予抬高患肢、制動、抗凝、溶栓治療,其中8例痊愈,3例有輕度患肢腫脹,但疼痛癥狀緩解,無死亡病例發生。
2.1血液高凝狀態 髖關節損傷患者多為高齡,血液粘稠度偏高,機體處于高凝狀態。手術、創傷的刺激,可造成血小板升高、粘附性增強;術前禁食、術中失血失液、術后飲水少等引起循環血量不足,導致血液濃縮、血細胞增多;同時,手術導致抗凝血酶下降,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受到抑制。
2.2血流緩慢瘀滯 髖關節損傷患者由于病情需要,需長期臥床,下肢活動受限,心肺及血管瓣生理功能退變或器質性改變,心輸出量減少、靜脈回流減慢。手術中長時間仰臥,止血帶的應用,以及術后制動和膝下襯墊等,均可使血流處于相對緩滯狀態,導致靜脈血栓形成。
2.3血管內膜損傷 患者髖關節置換術中長時間被動體位、過度牽引或旋轉下肢,使臨近血管受到間接損傷。手術中電凝刀切割和分離股骨周圍組織,熱熾損傷附近血管內壁。這些靜脈壁的損傷,激活凝血系統,利于凝活酶的形成和血小板積聚,促使血栓形成。
3.1術前護理
3.1.1護理評估 針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DVT的易發因素,護理人員要詳細詢問患者病史、生活習慣等,并配合做好血常規、血糖、血脂、血液流變學、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等測定,對患者進行詳細評估,結合術前檢查確定高危人群。
3.1.2健康教育 注重患者的知情權,向患者及家屬講解DVT發生的原因、危害性、常見癥狀。指導患者合理調配飲食,進食低脂、適量高蛋白、多維生素、粗纖維清淡的食物,多進食一些有助于腸胃蠕動和排便的食物。
3.1.3心理干預 病程長、意外創傷、疼痛和經濟因素等影響,患者常產生煩躁、焦慮、緊張、抑郁等悲觀情緒。護理人員應觀察其心理變化,運用語言技巧進行疏導安慰。
3.1.4功能指導 指導患者進行簡單的肌力訓練,加強髖外展肌、健側下肢和雙上肢力量,以便術后使用拐杖、助行器行走。鼓勵患者行踝關節背伸跖屈及股四頭肌舒縮活動,指導患者行三點抬臀。
3.2術后護理
3.2.1體位護理 術后早期給予患者軟枕抬高患肢或抬高床尾20°~30°,雙下肢間給予梯形枕,穿“丁”字鞋,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屈膝屈髖≥90°而影響血液回流,發生靜脈血栓[1]。
3.2.2鍛煉指導 患者麻醉作用消失、生命體征平穩后,鼓勵患者進行經常性的功能鍛煉,定時深呼吸、翻身和更換體位。指導患者肌肉收縮運動。指導患者術后3 d坐起,并行患肢屈膝練習,從30°開始,逐漸增加,但不超過90°;術后5~10 d借助步行器下床行走,專人守護。
3.2.3用藥指導 術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鈣腹壁下注射和紅花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靜脈注射,以及口服阿司匹林和華法林等方法預防DVT。因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創傷大,術后使用抗凝劑而不使用止血劑,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傷口滲血及引流情況。
3.2.4觀察護理 護理人員均要交接并檢查患者的功能鍛煉情況,及時給予必要的指導。尤其要交接患者下肢是否有水腫、疼痛,肢端皮膚顏色及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若有異常應立即通知醫生處理。
3.2.5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前應做好出院指導,尤其要講清繼續功能鍛煉的方法和必要性;對于術后很快出院的患者,要告知患者繼續使用低分子肝素鈣、華法林等藥物預防治療;及時跟蹤隨訪,防止遲發性血栓形成。
[1] 曾憲鐵.全髖人工關節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5,11(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