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迎春
創傷性休克是指機體遭受嚴重創傷后所引起的應激反應,以微循障礙為特征的急性循環功能不全?,F將重慶市合川區中醫院近年急救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院2011年1月~2012年5月共搶救創傷性休克66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13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1歲,其中10歲以下3例,10~20歲11例,21~40歲27例,41~60歲21例,60歲以上4例;車禍傷53例,炸傷4例,大面積燒傷5例,砸傷2例,其它原因致傷2例。經過大力搶救,除4例死亡,其余62例均治愈出院。
2.1一般護理
2.1.1取適宜體位 休克早期患者取平臥位,頭部應墊薄枕;嚴重休克者取抗休克體位,頭部和腿均抬高30°,或平臥位交替使用。腿抬高有利于靜脈回流,頭抬高有利于呼吸,故對病情有利。避免不必要的搬運和翻身。
2.1.2立即抽血 查血常規、血型、血交叉以及鉀、鈉、氯定量、二氧化碳結合力、紅細胞壓積等生化檢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代謝情況。
2.1.3注意保暖 以調節室溫為主,一般室溫以20℃左右為宜,且一般不宜直接加溫于皮膚,以免皮膚血管擴張而加重休克。
2.2急救護理
2.2.1迅速建立靜脈通路,快速補充血溶量 建立兩條靜脈通路,一條為擴容治療使用。遵醫囑給予平衡鹽液、等滲鹽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碳酸氫鈉以及大量的抗生素,以增加心肌收縮力,降低毛細血管內血液的黏稠度,改善微循環。另一條通路可作為穩定血壓,輸入血管活性藥物及新鮮血液,以便及時糾正休克。輸液部位應選擇表淺較粗的靜脈,如上肢肘部的正中靜脈、下肢大隱靜脈,遇穿刺困難時可行靜脈切開,保證短時快速補足血容量,并保持通暢,在大量輸液輸血過程中,如患者出現咳嗽、胸悶、呼吸急促等癥狀,則提示有肺水腫先兆,應及時配合醫生進行搶救。
2.2.2加強呼吸管理,及時改善缺氧狀態 合理給氧,一般吸氧濃度以35%~40%,流量 2~4L/min為宜。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內血塊異物和分泌物,必要時行氣管切開或機械輔助呼吸。
2.2.3有活動外出血者應立即止血 如上下肢出血時,可使用止血帶止血,但需準確記錄使用止血帶的時間,上肢一般不超過1.5 h,下肢不得超過2 h。遇內臟有明顯的出血者應在大量輸血快速補液的同時進行緊急手術,簡單處理并及時包扎顱、及、胸、腹部的操作,固定與制動骨折部位。
2.2.4酌情使用鎮靜或鎮痛劑 疼痛的刺激可促使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毛細血管收縮,導致微循環血流量減少,加重休克。疼痛劇烈時,可肌注杜冷丁50~100 mg或嗎啡5~10 mg,此類藥物有縮小瞳孔、抑制呼吸等副作用,使用時要密切觀察。對顱、腦、頜、面及呼吸道損傷患者禁忌使用,避免掩蓋病情。
2.2.5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 在血容量補足以及糾酸的基礎上,如果血壓仍不回升,可考慮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如阿拉明、多巴胺等。在使用過程中應視血壓的變化情況隨時調整輸液滴速和濃度。
2.3嚴密監護病情變化
2.3.1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 在休克早期因腦組織輕度缺氧,腦細胞仍處于興奮狀態,患者表現為焦慮、煩躁不安等,但在晚期患者則表現為表情淡漠或昏迷。因此在搶救的過程中需派專人守護。對顱、腦損傷患者特別要注意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節律及頻率的改變,每15~30 min各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1次,并詳細記錄,以便掌握休克程度。
2.3.2注意觀察患者微循環的變化 如患者有面色蒼白、口唇紫鉗、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率增快、大汗淋漓等癥狀,則為休克加重表現,應及時與醫生聯系,作好搶救準備。
2.3.3注意腎功能的變化 準確刻錄4 h的出入量,放留置導尿管,以便測量每小時尿量。注意尿的顏色、比重及pH值的變化,如果尿量少于30 ml/h,表明有效循環血量不足,需加速補液。尿比重長時間低于1.015,尿量每小時少于25 ml,則表示腎功能有損害,立即配合醫生按急性腎功能衰竭處理。休克糾正后應及時拔出導尿管,以防泌尿系感染。
2.4加強基礎護理預防并發癥 注意口腔清潔,每日用生理鹽水漱口2次,不能漱口者應作口腔護理。保持皮膚及床單的清潔與干燥,定時翻身,加強預防褥瘡的護理,避免繼發感染,防止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