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淺談圍絕經期女性中醫養生
班雪雯
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1
圍絕經期所產生的不適癥狀嚴重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文中從情志養生、飲食養生、運動養生等三方面闡述圍絕經期女性的中醫養生保健。
圍絕經期;中醫;養生保健
圍絕經期是指女性從接近絕經時出現與絕經有關的內分泌、生物學和臨床特征性變化時起至最終月經后1年內的期間[1]。據報道, 圍絕經期年齡一般為45~55歲[2]。圍絕經期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內分泌、軀體和心理方面的變化,對女性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大部分女性可表現為一系列性激素減少所引起的癥狀,如月經改變、汗出、潮熱、面部烘熱、陰道干澀、抑郁、情緒不穩、煩躁、失眠、頭痛和血壓波動等。中醫認為,腎藏精, 主生長、發育和生殖。女性到了青春期體內產生一種促進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作用的物質“天癸”。到圍絕經期“天癸”將竭,腎精虧虛,機體陰陽平衡失調,生殖功能亦將衰竭,沖任失調,五臟失養,從而產生一系列病變。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述:“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因此,在這一時期積極進行適當的養生保健,能有效緩解或解除圍絕經期的不適,對女性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中醫養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因此,深入研究中醫養生理論對緩解或解除女性圍絕經期的不適具有重要意義。
精神養生,在中醫文獻中,又稱“攝神”、“養神”、“調神”,是通過調節人的精神情志等活動來保護和增強人的心理健康,達到形神統一、祛病延年的一種養生方法。圍絕經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容易發生焦慮、煩躁、悲觀、失落等心理反應,甚至產生心理障礙。《靈樞·邪客篇》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故悲哀憂怒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喜怒不節 ……生乃不固”。女性在圍絕經期是情緒變化最明顯的時候,易怒、易憂郁,同時對圍絕經期知識的匱乏,導致很多女性在面對圍絕經期時會過于緊張、害怕,導致主觀放大這種影響。因此,步入圍絕經期的女性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理解這一生理過程,正確認識疾病的表現和各種功能性不適的感覺,解除顧慮,盡量避免或減少應激因素對軀體健康的影響,學會自我調節。同時應根據圍絕經期女性的具體情況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如聽音樂、栽種花草、書法、下棋等。還要學會自我宣泄,可以找家人、朋友、鄰居等傾訴,使自己不再感到無助與孤獨。圍絕經期女性的情緒低落、悲哀甚至抑郁還和環境、地位的改變、自身欲望得不到滿足有關。如《靈樞·本神篇》說:“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 《素問·移精變氣論篇》 :“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指出欲望無窮,最終會影響健康,所以《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因此,圍絕經期女性必須培養“知足者常樂”的思想,足而生樂,樂而生喜,喜則生情,情則養人,煥發精神,則身心健康[3]。《靈樞·壽夭剛柔》亦曰:“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藏,乃病藏”,說明保持良好的情緒是維護心身健康的重要保證。
《素問·藏氣法時論》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素問·生氣通天論》亦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就是說,要審慎地合理調配飲食五味,用以使骨骼堅正、筋脈柔韌、氣血通暢、肌腠固密。這樣,飲食水谷就能夠和諧的化生精血了。總之,只要能夠謹遵養生之道,就能夠健康長壽、享盡天年。女性圍絕經期各種活動減少,基礎代謝率低,故熱能總需求量降低,應適當控制食物的總熱量,但總原則還應以謹和五味,多樣飲食為主。這時可以多吃些蛋白含量較高的食品,如雞、鴨、魚、肉及花生等;還要多配些薯類食品,以防便秘;還要多吃各種蔬菜、水果。同時飲食還忌偏食偏嗜。如果長期偏嗜某味食物,則會使某臟之“氣”偏盛,而破壞臟腑之間的協調平衡關系,導致疾病的產生。《素問·五臟生成論》也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對圍絕經期女性來說,不要偏食偏嗜,不要過分限制某些食品,但要適度補充一些機體缺乏的營養物質。女性絕經后腎中精氣虧虛致五臟皆衰,筋骨懈惰,形體萎縮的病理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骨質疏松癥。而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腰腿關節疼痛,嚴重影響圍絕經期女性的健康[4]。因此適量補鈣就是預防骨質疏松癥的最重要環節。主要以食補為主,宜多吃牛奶、豆類及豆制品(如豆漿、豆腐)、蝦皮、黑木耳等含鈣高的食品;少吃含草酸較高的蔬菜如菠菜、莧菜、竹筍等,以免影響鈣的吸收[5]。豆類食品除了能補鈣,還能補充雌激素。研究表明,在大豆及大豆類植物中,存在異黃酮化學成份,其結構與人體雌激素類似,能與人體雌激素受體發生作用而起到類似雌激素樣效應,而且沒有現行的雌激素療法造成的副作用[6]。
《靈樞·天年》說:“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說明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生理活動有不同的特點,故養生時應根據人們不同的年齡而選擇適宜的形體活動形式。女性進入圍絕經期后體型和體重的變化較明顯,通常腰圍和體重都會增加,這種改變除了與體內雌激素分泌減少有關外,還與年齡增長、體力下降、活動量減少、熱量需要和基礎代謝率降低及體內儲存的蛋白質和脂肪相對增多有關[1]。《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形勞而不倦”,若勞逸失度,將使形氣耗傷,破壞機體的動態平衡,損害人體健康。因此,選擇適合圍絕經期女性的運動方式尤為重要。我國傳統養生功法是眾所周知有效的運動養生方法,屬于有氧運動范疇。動作具有緩慢柔和、松緊結合、動靜相兼、神形相合、氣寓其中的特點,其運動強度較快步走、慢跑等有氧運動形式小,對機體要求低,為中老年女性尤其是圍絕經期女性非常適合的運動方式。諸如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之類的健身方法。研究表明八段錦可緩解圍絕經期軀體癥狀,改善圍絕經期抑郁,提高圍絕經期女性的生活質量[7]。由于雌激素減退及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增多,若不注意適當的運動,女性到圍絕經期后就可能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肌梗死、高血壓的發病率增高。現代醫學認為適當的運動不僅能增加熱能消耗,促進機體代謝,還可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且能降低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提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從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發生的機會。此外, 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性激素分泌,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可以增加骨質血流量,促進骨的形成[8],對圍絕經期女性骨質疏松的防治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適當的運動還可以調節神經的興奮度,使之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有助于改善圍絕經期抑郁、焦慮等神經精神癥狀[9]。
目前,進入圍絕經期的女性越來越多。國際上統計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發病率為28.5%,在中國,大約有85%~90%的圍絕經期婦女主訴有癥狀表現,一般持續1~5年,10%~20%的婦女甚至可以持續終身[10]。圍絕經期是女性由中年向老年的過渡期,能否安然度過圍絕經期,直接關系著女性老年的生活質量。因此,在這一時期積極進行適當的養生保健,對女性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
[1] 黃醒華,王臨虹.實用婦女保健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6:348-355.
[2] 畢蓉蓉. 婦女更年期綜合征的中醫調治[J].河南中醫,2003,23(2):50-51.
[3] 石國鳳,張 帆,周秀芳,等.“治未病”中醫情志護理干預對圍絕經期患者焦慮和抑郁的影響[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1,33(5):32-34.
[4] 滕蔚然,金立倫,顧品芳,等.補鈣對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女性骨密度及疼痛癥狀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14(3):192-194.
[5] 李和平.更年期綜合征的飲食調護[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19): 2106-2107.
[6] 楊淑宏,曹莉萍. 更年期婦女常見病癥及保健措施[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7,10(5):559-560.
[7] 馬素慧,竇娜,陳長香,等.八段錦對圍絕經期綜合征及抑郁康復效果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5):2864-2865.
[8] 何成奇,熊恩富,熊素芳,等.骨質疏松癥的運動防治[J].國外醫學.物理學與康復學分冊,2000,20(1):7-9.
[9] 陳衡,古劍雄. 運動療法對防治更年期婦女骨質疏松癥的臨床研究[J]. 現代康復,2001,5(3):46-46,49.
[10] 陳貴珍,許云祥,李沛.針灸治療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研究思路[J].中國針灸,2002,22(8):17-25.
R271.11
A
1007-8517(2014)06-0034-02
201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