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修水縣渣津鎮中心衛生院,江西 修水 332400
輸液泵在靜脈滴注縮宮素引產中的應用及護理
余昌杏
江西省修水縣渣津鎮中心衛生院,江西 修水 332400
目的探討輸液泵在靜脈滴注縮宮素引產中的應用及臨床護理效果。方法選取12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給予產婦采用輸液泵靜脈滴注縮宮素引產,同時給予其有效護理措施,分析護理效果。結果120例產婦采用輸液泵調節滴速實施催產素引產后,無并發癥出現,引產成功率為78.3%。結論實施輸液泵靜脈滴注縮宮素引產,同時給予患者必要的臨床護理,可有效增強宮縮,提高輸液治療效果,值得應用推廣。
縮宮素;輸液泵;引產;護理
縮宮素可直接作用于子宮處,刺激宮縮,減少產程時間,有助于產婦順利進行分娩,可有效提高產婦以及新生兒生命質量。在縮宮素用于引產治療中,給予產婦必要的護理干預,其效果顯著。選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給予其采用輸液泵靜脈滴注縮宮素引產,并分析其臨床護理效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1~28歲,平均年齡24.5歲,其中初產婦92例,經產婦28例。所選取的產婦均無縮宮素應用禁忌。
1.2 方法 采用輸液泵調節靜脈滴注,2.5U縮宮素與500ml 5%葡萄糖進行均勻混合,排空輸液器中氣體后,固定好輸液泵與輸液器進行連接,調節初期滴速為每分鐘8滴,成功進行靜脈穿刺后,啟動輸液泵開始輸液治療。因不同患者對縮宮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從小劑量每分鐘8滴到每分鐘2.5Mu。初期小劑量在接受15~20分鐘治療后,藥物達到最高峰值,待20~30分鐘后才可對患者病情進行明確觀察,之后根據患者病情調節縮宮素使用劑量。根據這種情況,約間隔30分鐘左右調整一次滴速,并每次增加上次劑量的0.5倍,不能超過的滴速極限為每分鐘40滴,直至宮縮壓力為50~60mmHg,每次間隔時間為2~3分鐘,間隔2s。
2.1 強化生活護理工作 在一般情況下,分娩引產工作量較大,會較大消耗產婦體力,因此引產做好必要的生活護理,尤其是飲食護理。告知產婦盡量多食用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補充身體所需的熱量,若產婦進食情況不良,可給予產婦葡萄糖滴注維持身體所需營養[1]。
2.2 心理護理 多數產婦因對分娩知識不了解,擔憂縮宮素引產治療效果,擔心分娩方式會影響胎兒的生命健康,在接受治療時,主要表現為恐懼、害怕以及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不良情緒會對胎兒分娩情況以及宮縮情況產生影響。因此,醫護人員應與產婦做好溝通交流,并給予產婦安慰鼓勵,耐心解答產婦疑問,緩解心理不良情緒,有利于順利實施引產。此外,應告知產婦采用縮宮素治療的效果以及在引產時應該注意問題。同時給予患者必要的健康教育,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在產程中,做好產婦的情緒以及體征觀察,有任何不適,醫護人員應立即給予其必要的護理措施,轉移產婦分娩中的疼痛情況。同時給予產婦必要的飲食,保證其獲得充足的營養,做好相應的膀胱排空工作[2]。
2.3 觀察宮縮情況以及監測胎心 為更好實施引產,在分娩過程中,醫護人員應仔細觀察產婦的具體宮縮情況,根據自我雙手感知情況觀察產婦的宮底變化情況,了解宮縮具體時間以及間隔時間;在宮縮出現較大變化情況時,調整縮宮素靜脈滴注滴數,若調整劑量后,產婦分娩情況不佳,可給予產婦激惹實驗。若試驗后,引產效果仍不佳,則表明引產失敗。在出現較強宮縮時,及時告知醫生采取措施,保證母嬰的生命健康。同時還應做好胎心音的監測工作,在出現間隙,每間隔15分鐘監測一次胎心情況,便于對胎兒生命質量有準確的了解,可有效防止宮內窘迫發生[3]。
2.4 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以及羊水 產婦發生宮縮后,一般會表現為血壓上升,在宮縮間隙,一般血壓恢復正常。為了有效防止縮宮素治療后產婦血壓偏高,有必要對產婦的血壓以及脈搏情況進行監測,若血壓持續上升,有必要減少滴數,并加強對血壓的監測。若在引產治療中,胎膜發生破裂,仔細觀察羊水情況,了解羊水的顏色、性質。一般羊水為棕黃色或深綠色,質地黏稠時,告知醫生,由醫生決策是否終止引產。
120例產婦采用輸液泵調節滴速實施催產素引產后,未出現先兆子宮破裂以及子宮強直收縮,無任何并發癥發生,引產成功94例,引產成功率為78.3%。引產失敗者采用剖宮產術結束產程。
綜上所述,在引產中,采用靜脈滴注縮宮素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產婦以及新生兒的健康,但在用藥時,應對不同患者的藥物適應癥進行觀察,保證用藥安全,給予產婦必要的心理護理,可有效防止并發癥的出現,提高產婦以及圍產兒生命質量。
[1]徐貴紅,徐桂梅.輸液泵在靜脈滴注縮宮素引產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9):1142-1143.
[2]向愛清,周小飛.縮宮素聯合子宮按摩預防剖宮產術中、術后出血[J].實用臨床醫學(江西),2013,14(7):74-75.
[3]龔劍紅.輸液泵與傳統輸液方法在縮宮素靜脈滴注引產中的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1):98.
R719.3
A
1007-8517(2014)06-0087-01
201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