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呼吸ICU,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95例ICU氣管插管清醒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研究
祁玉玉張麗*
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呼吸ICU,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目的探討ICU氣管插管清醒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措施。方法通過對患者心理問題的分析,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包括(創造適宜的ICU環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非語言溝通方式)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最終分析護理療效。結果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護理方式,可以舒緩患者的情緒,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結論通過護士與清醒患者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促進早日康復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臨床應用值得推廣。
ICU;氣管插管清醒患者;護理
氣管插管作為人工氣道連接患者和呼吸機,是搶救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等危重患者的關鍵手段,在臨床上應用廣泛[1]。清醒患者氣管插管后因插管損傷黏膜,導致吞咽困難、溝通障礙(失音),再加上ICU特殊的環境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不能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也增加了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因此,我科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間對95例氣管插管的清醒患者,針對其心理特點,采取對患者心理問題分析后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包括:(創造適宜的ICU環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加強非語言溝通方式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護理方法,以舒緩患者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促進疾病的康復。經臨床觀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選取我科收治的95例接收氣管插管清醒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7例,女性28例,年齡22~95歲,插管時間最長60天,最短3天,95 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包括:創造適宜的ICU環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舒緩安定患者的情緒、加強非語言溝通方式等多種方式的護理方法以舒緩患者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促進疾病的康復。95例患者中83例均順利轉出ICU,9例好轉出院,3例因病情惡化死亡。
2.1 恐懼和焦慮感 陌生的環境,各種儀器設備及報警音,忙碌的工作人員,同病房患者的呻吟聲,臨終病人的離開,角色的轉變,都會增加患者自身的恐懼感。氣管插管患者不能進行語言的表達,同時患者肢體語言表達的意思不能得到醫護人員的理解。患者身體的不適與心靈的疾苦不能有效地表達出來。以及患者不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療及愈后,卻會導致其強烈的焦慮感。
2.2 孤獨與無助感 ICU特殊的環境,使親人無法時時床旁陪護;醫護人員又忙于臨床工作,無法與患者及時有效的溝通,患者不能表達自己的需求,會產生孤獨與無助感。
2.3 煩躁感 長期氣管插管清醒患者,通過不斷的打手勢,搖頭,口型,面部表情來表達自己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滿足,也會產生煩躁抵觸情緒。
2.4 缺乏安全感 患者對住院環境及各種設施的陌生、不熟悉主管醫生及護士、醫護人員在臨床操作中不到位,多名醫護人員查房或會診等均會使患者產生不安全感。
2.5 自卑感 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小便,擦身,進食,穿衣),需他人協助,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患者會感覺自卑和喪失尊嚴。
2.6 無望感 插管患者病情危重,疾病遷延不愈,生活自理能力缺陷,語言溝通障礙,對家庭造成負擔,對未來生活喪失信心,出現不配合治療護理,產生放棄生命的念頭。
3.1 創造適宜的ICU環境 病房光線要柔和,有利于患者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護理人員說話聲音要小,盡可能減小醫療儀器發出的聲音,進出病房步伐輕,對于條件允許的患者使用耳機聽收音機,擺放自己熟悉的物品或家人的照片,最大限度改變枯燥無味的ICU生活[2]。加強入院宣教,使患者熟悉新環境、了解各種儀器的作用、入院的探視制度、主管醫生及護士等內容,使患者盡快適應ICU環境。每日下午根據患者的治療情況采取聽輕音樂、廣播,看報紙,分散注意力,降低患者治療壓力。臨床操作中,注重細節,做到“四輕”,減少外界對患者的不良影響。夜間休息中,盡可能使儀器噪聲降到最低點,臨床操作盡量集中,減少對患者睡眠的干擾,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生活護理時,充分尊重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使用屏風或隔簾遮擋。
3.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3.2.1 夯實護理水平 護理人員應具備完善的專業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術和嚴謹的工作作風,護理常規要規范化,對待患者態度要溫和語言要親切。
3.2.2 增強患者信心 重視護患交流,護理人員應該主動向患者介紹ICU病室情況 , 并且對于每一項操作盡可能要向患者做好解釋說明,讓患者知道一些檢查的結果和監護的數值,讓患者覺得自己的病情已得到控制,讓患者了解各種操作都是為了更好的觀察病情和治療疾病,增強患者內心的希望。
3.2.3 加強溝通交流 護士多與患者談心交流,護理人員需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體貼關心患者, 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在護理工作中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讓患者感覺被尊重。平時多與患者進行語言或非語言式交流,通過鼓勵、疏導、安慰等方式來發現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并耐心幫助分析,及時解決,減少患者的疑慮,拉近護患距離,通過每日與患者語言或非語言的交流,收集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況,進行簡單評估分級(A積極B一般C消極),在每日探視時,根據評估結果針對性的與家屬進行溝通,通過家屬對患者的鼓勵與支持,使患者恢復積極樂觀的心態。并要求患者家屬按時探視患者,向家屬介紹患者的病情、治療進展和家屬需要配合治療的必要性,患者分享親人們的喜事和開心事,減輕患者的孤獨心理,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
3.2.4 增加患者的舒適度 做好每日的基礎護理,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肢體氣壓,大關節黏連傳統松解術等功能鍛煉,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指導患者加強肢體功能鍛煉,病情允許情況下可協助每日帶管床邊活動。
3.3 加強非語言溝通方式 氣管插管患者不能有效地語言交流,護理人員應運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非語言溝通能力。我科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年齡,民族,文化背景、病情),使用寫字板、一指明卡片、雙語卡片、特定的手勢等多種方式,使患者能夠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護理人員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并盡量切實有效解決。
綜上所述,氣管插管患者在ICU住院期間,心理與生理承受雙重壓力,對于與醫護人員的溝通存在抵觸心理,護理人員只能被動護理。只有建立較為健康的看法與態度,才能產生健康的心理[3]。在醫學模式改變的今天,護理人員不僅要關注患者的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使患者身心達到最佳狀態。因此,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采取有效的語言或非語言的溝通方式,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及人文修養,耐心細致的做好插管清醒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促進早日康復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臨床應用值得推廣。
[1]張麗麗.經口氣管插管固定方法的比較[J]臨床護理雜志,2008,6(7):68~69
[2]馬敏.ICU環境對患者身心影響的研究及思考.中華護理雜志 ,2004,39(4):306.
[3]曲振瑞.ICU危重癥患者的心理評估及心理護理干預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10(5):14.
祁玉玉(1982—),女,漢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呼吸ICU護士,研究方向重癥護理。
張麗(1982—),女,漢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呼吸ICU護士長。
R473.6
A
1007-8517(2014)06-0101-02
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