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樹祥 柏明曦
(1.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第一社區衛生服務站,132506 2.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鎮中心衛生院)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是臨床疑難病,常規治療難以奏效,多見于青年人,此病四季均可發生。多年來筆者運用針刺治療此病54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臨床收治54例患者中男8例;女46例;年齡最大38歲,最小22歲;發病時間最長9個月,最短5d;54例患者中48例經過市級醫院口腔科、神經科做過有關檢查,并排除器質性疾病,均被診斷為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其中32例患者通過常規治療效果不佳。余6例患者發病時間短,癥狀、體征具備,未經儀器檢查,均按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治療。以上患者全部采用針刺治療。
診斷標準:主要根據病史和癥狀:①下頜關節運動障礙,開口過小,開口偏歪,開閉口絞鎖。②頜關節活動時關節區及其周圍肌群疼痛。③頜關節運動時發出雜音或彈響[1]。
取穴:耳門、下關、頰車、地倉、太陽、翳風、風池、四白、腕2區、合谷。
針刺時取患側穴位,兩側患病取雙側穴位。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穴位皮膚,持0.30×40mm一次性毫針,直刺耳門、下關、翳風、風池、合谷,深度根據穴位部位而定,針刺得氣后捻轉提插,片刻留針;太陽透四白;頰車透地倉;腕2區(腕踝針穴)沿皮下向間使穴透刺;透穴及腕2區均用0.30×50mm一次性毫針,沿皮下肌層刺入,跨度根據穴與穴之間距離而定。上述穴位針刺后均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d。
療效判定標準:痊愈:下頜關節運動障礙消失,功能完全恢復正常。好轉:下頜關節運動障礙消失,局部尚有不適感覺。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變或加重。
結果:54例患者中痊愈51例,好轉3例。其中1個療程治愈12例,2個療程治愈26例,3個療程治愈13例;好轉3例,均為患病時間長,對針刺治療恐懼、信心不足,治療不足2個療程者。
患者,女,32歲。2006年9月23日就診。患者兩側下頜關節功能紊亂5d,頜關節區周圍肌組織疼痛,開口困難,努力開口約達1cm左右,吃飯時咀嚼功能障礙并疼痛,只能喝奶及稀粥維持。經某院檢查診斷為: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給予常規治療及理療3d,效果不明顯。遂求針刺治療。患者無特殊病史,既往身體健康,目前生理指標正常。按上法給予針刺治療,2次癥狀減輕,7d癥狀基本消失,共治療1個療程痊愈。4年后隨訪未復發。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病因復雜,如長期精神緊張、體弱多病、風寒刺激、機械、物理、創傷等因素,均可誘發此病。中醫將此癥歸于“痹證”“頰痛”“口噤”等。筆者采用針刺治療此病所取穴位多數在病灶區,主要以足陽明胃經、手足少陽經穴為主。通過實踐驗證了中醫所謂“陽明胃絡環于口”的說法,尤其對風寒侵入、筋攣口噤、口眼歪斜之癥效果更佳。所用穴位如頰車、地倉、四白、下關均為足陽明胃經穴;耳門穴屬手少陽三焦經。解剖:此穴顴弓下方有顳淺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及面神經分支,可開耳竅、疏邪熱,主治下頜關節炎等癥;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為手少陽經交會穴,有聰耳明目、疏風通絡之功,主治口噤不開、下頜關節炎等癥;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為手足少陽、陽維脈交會穴,是治風要穴,主治頸項強痛、偏正頭痛等;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有疏風解表、鎮痛通絡之效,主治牙關緊閉、口眼歪斜、面口之疾;腕2區(腕踝針穴)主治前顳部疼痛、頜下腫痛、口眼歪斜等癥;太陽穴為經外奇穴,此穴解剖位于顳筋膜及顳肌中,布有深淺耳顳神經、面神經及深層的顴顳神經。太陽透四白、頰車透地倉,此四穴采用透刺法,取其透刺針體跨度大,所跨皮下組織、肌肉、神經、皮下神經纖維及毛細血管均受到刺激,因不同因素而致肌組織及局部神經供血不足而產生的無菌性炎癥亦受到針刺刺激,起到良性治療作用。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病因雖然復雜,但按中醫理論辨證,結合患者病情施治,給予針刺時采用陽經脈、多穴攻之,確可奏效。所用穴位、經脈亦有差異。上述穴位功效不一,治療疾病時各有側重,綜合使用,取其補虛瀉實,互濟其力,充分發揮穴位各自的側重面,使其合力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祛除病灶,方能解除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之疾。
[1]陳鶴秀,李柏.中國民間療法大全[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