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沁平 吳齊飛 羅智超
(1.北京弘醫堂中醫醫院,100026 2.北京中醫藥大學 )
骶髂關節錯位中醫稱為“骨錯縫”“半吊環”,指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在外力和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其周圍韌帶肌肉損傷和超出生理活動范圍使耳狀關節面產生微小移動(最微小者只有1.0~2.0mm)而不能自行復位,導致該關節內外力學環境失衡和相關軟組織損傷,并出現臨床癥狀者,即骶髂關節面的對應關系發生輕微改變而導致局部疼痛與功能障礙者[1]。
骶髂關節半脫位多見于腰部扭傷,比如踢足球、打高爾夫球,以及彎腰搬重物等活動。急性發作期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腰骶部疼痛劇烈、行走艱難、起坐翻身困難等。如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轉為陳舊性的骶髂關節半脫位。此時患者的局部癥狀并不突出,而伴有諸多內科和婦科疾病,比如蛋白尿、潛血、夜間尿頻、卵巢囊腫、月經不調等。在通過手法復位骶髂關節后,相應的內科、婦科病癥就會減輕甚至痊愈。
骶髂關節半脫位除了有骨性的錯位外,常常伴隨局部肌肉緊張,根據這種病理特點,筆者結合針刺和手法復位治療骶髂關節半脫位29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290例患者均是筆者2006年4月~2012年12月治療的北京弘醫堂中醫醫院針灸科患者,男166例,女124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87歲,平均(41.2±1.22)歲。病程最短的2d,最長的10年,平均(3.6±0.79)年。骶髂關節左側半脫位179例,右側半脫位111例。16~30歲的患者115例,31~40歲的患者40例,41~50歲的患者37例,51~60歲的患者30例,60歲以上的患者68例。顯示這一疾病在中青年人群中多發。病程方面,3個月以內的患者137例,3個月~2年的患者89例,3~10年的患者64例。
診斷方法:①腰痛,無腰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證據,髂腰肌止點處有壓痛或突起,其腰痛的特點與腰椎間盤突出癥腰痛有所區別,主要以翻身起坐困難為主要特征,因為這些動作都需要用到骶髂關節。另外,骶髂關節半脫位引起的腰痛所伴的下肢麻木或串痛通常不過膝蓋,只在大腿內外側,這種特點是由于壓迫了股神經和隱神經所致。這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腰痛放射至小腿、足部(壓迫腓神經)有所區別。②骶髂部的X線片顯示髂后上嵴出現水平性差異,一高一低。③病人取俯臥位,兩足露出床沿,兩足跟或內踝不在同一水平線上,即兩下肢不等長。
針刺肩中穴:針刺對側肩中穴(董氏奇穴:后臂肱骨外側,距肩骨縫3寸處,三角肌中點處取穴),提插捻轉至得氣即可。取針后病人應自我感覺局部有輕松感,壓痛減輕。若患者初來時行走不便,此時令患者下地活動,可見患者基本已能正常行走。通過針刺使得骶髂局部肌肉松解,將有利于接下來的復位過程。
手法復位(腰部定點斜扳法):患者取健側臥位,健側下肢在下并伸直,患側下肢屈曲在上,術者位于患者腹側,一肘部肘尖按住患者骶髂部的壓痛點,朝腹側用力;另一手以肘按住患者肩部,朝背側用力,兩手相對用力至最大旋轉角度,待患者放松后施加巧力,聽到患者的骶髂部發出“咔嚓”彈響聲,表明關節復位。
本組290例骶髂關節半脫位患者用針刺肩中穴配合手法復位治療后全部治愈(癥狀體征均消失)。治療次數為1~7次,平均治療次數(2.1±0.12)次。經1~3次治療后痊愈者224例,占77.2%。經4次以上手法治愈者66例,占22.8%。
年齡與治療次數的關系:16~30歲年齡組平均治療次數最少,為(1.2±0.07)次;60歲以上年齡組平均治療次數最多,為(3.5±0.87)次;30~40歲年齡組平均治療次數(1.5±0.56)次,40~50歲年齡組平均治療次數(1.8±0.44)次,50~60歲年齡組平均治療次數(2.5±0.78)次,顯示年齡越低治療效果越佳。
病程在3個月以內的患者平均治療次數為(1.1±0.22)次;3個月~2年的患者治療次數為(1.7±0.56)次;2年以上病程的患者治療次數為(4.8±0.98)次,顯示病程越短治療效果越佳。
針對側肩中穴能緩解骶髂部疼痛有一定的理論依據,根據《內經》的論述我們知道,足少陽經筋的部分分支到達腰骶部,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骶髂關節周圍,然后上行與同側手太陽經筋相交,繼而通過奇經八脈中的蹺脈交叉至對側的足少陽經筋;手少陽經筋則循著大臂外側到達肩部之后,在頸部與手太陽經筋相合。董氏奇穴中的肩中穴正好處于三角肌中點處,也正好在手少陽經筋的循行處,所以針刺半脫位骶髂關節的對側上肢的肩中穴能達到很好的止痛效果。
對于陳舊性骶髂關節半脫位引起的內科疾病尚未見臨床報道,盡管這其中的機理尚不清楚,但是根據中醫對人體“整體觀念”的基本認識,內外本來就聯系緊密,外部肢節的病癥能通過某種途徑(如壓迫神經)影響內部,產生一些內科疾病,如頸源性心臟病,增生骨質壓迫到鄰近的交感神經、脊髓、神經根即可出現心前區的心慌、心悸癥狀[2],極似冠心病心絞痛等心臟病。從中醫理論來分析,骶髂關節的錯位可能會使盆腔內部的氣血流通情況發生改變,經脈受阻,從而引起相應的病癥。由于很多醫生對此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誤診誤治較多,對于這一臨床現象的研究急需開展。
中醫骨科在進行手法復位前往往要先按摩推拿松解局部肌肉,才能達到較好的復位效果。但此法耗時較長,醫師也要消耗一定體力,病人較多時往往難以應付。用針肩中穴的方法來松解患側骶髂關節局部,不僅松解效果好,而且省時省力,對急性半脫位局部不宜按摩推拿者尤為適宜。我們臨床治療此病數百例,手法復位效果可靠,成功率高,且只需一人操作即可,方法簡便,值得推廣。
[1]栗明擁,奕明義,汪超,等.栗氏正骨診治骨關節錯縫的特點[J].遼寧中醫雜志,2002,29(8):462-463.
[2]胥少汀,葛寶豐,徐印欽.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8:1637-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