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紅 曹傳明 劉 陽
(1.山東省章丘市機關醫院,250200 2.山東省章丘市中醫醫院 )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由于慢性缺氧,反復急性發作,病情復雜,西藥常規治療不甚理想。2010年6月~2013年6月,筆者應用自擬益腎化瘀利水湯治療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49例,并與西藥治療組對照觀察,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報道如下。
所選病例均為我院住院患者,共96例,診斷符合1980年全國第三次肺心病專業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并經心電圖、X線胸片、超聲心動圖檢查,排除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原發性心肌病等疾病所導致的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級按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中醫診斷標準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入院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9例。治療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齡47~82歲,平均64.8歲;病程6~32年;心功能Ⅲ級20例,Ⅳ級29例;原發病為慢性支氣管炎41例,支氣管哮喘5例,支氣管擴張3例。對照組49例,男26例,女23例;年齡46~81歲,平均64.5歲;病程5~31年;心功能Ⅲ級21例,Ⅳ級28例;原發病為慢性支氣管炎40例,支氣管哮喘4例,支氣管擴張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西藥常規治療,主要包括:①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②低濃度吸氧、祛痰、平喘。③適當選用利尿劑、正性肌力藥或擴血管藥物。④控制心律失常。⑤糾正酸堿失衡及電解質紊亂。
治療組在西藥常規治療基礎上加服益腎化瘀利水湯。藥物組成:熟附子10g,熟地黃12g,黨參15g,黃芪30g,川芎10g,丹參30g,紅花10g,茯苓15g,澤瀉15g,白術15g,蘇子10g,橘紅10g,炙甘草6g。每日1劑,水煎2次,煎液合并,分早晚溫服,2周為1個療程。加減:水腫明顯者加豬苓15g,生姜皮10g;血瘀甚,唇甲紫紺者加赤芍10g,桃仁10g;喘息較重者加葶藶子10g,射干10g;痰多者加白芥子10g,萊菔子20g;心悸不寧者加生龍骨30g,生牡蠣30g;納差者加山楂15g,神曲15g。治療期間觀察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及血液流變學等指標。
療效評定標準[2]: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有效:心功能改善1級;無效:心功能無改善。
結果:治療組顯效32例,占65.3%;有效13例,占26.5%;無效4例,占8.2%;總有效率為91.8%。對照組顯效23例,占46.9%;有效12例,占24.5%;無效14例,占28.6%;總有效率為71.4%。兩組總有效率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男,78歲。因反復咳喘30余年,加重10d,于2012年12月9日以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收入院。經西藥常規治療無明顯改善,癥見咳嗽痰稀,胸悶憋喘,心悸氣短,動則喘息氣急,不能平臥。體檢:口唇發紺,頸靜脈怒張,桶狀胸,雙肺聞及干濕啰音,心率102次/min,律齊,心音遙遠,肝肋下觸及3cm,雙下肢凹陷性水腫,舌質紫暗,苔薄白膩,脈沉細數。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肺型P波。X線胸片示:右下肺動脈干增寬,肺動脈段突出,右心室增大。西醫診斷: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中醫診斷:肺脹。辨證為陽虛水泛,痰濁阻肺。治宜溫腎益氣、祛痰利水、活血化瘀。方用益腎化瘀利水湯。服7劑后癥狀減輕,守方繼服1周,咳喘、心悸、氣短、浮腫等癥狀明顯改善。后用上方化裁服2周好轉出院。
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屬中醫“肺脹”“喘證”“水腫”“心悸”等范疇,病位在肺,涉及脾、腎、心諸臟。病機為本虛標實,以肺、腎、心、脾等臟氣虛損為其本,因本虛所致痰濁、血瘀、水飲為其標[3]。該病日久不愈,久病傷腎,腎為五臟之本,陰陽之根,根本不固,又使五臟虛損日甚,痰濁、血瘀、水飲諸邪內生加重,進一步損陽傷氣,使本虛更甚。故所擬治法以補腎益氣治其本,活血化瘀、祛痰利水治其標,在固本的前提下治標,在扶正的基礎上祛邪。方中熟附子、熟地黃、黨參、黃芪、炙甘草溫腎益氣;川芎、丹參、紅花在扶正固本基礎上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改善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改善微循環,緩解缺氧性肺動脈高壓,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復;茯苓、白術健脾利水,與澤瀉協同利水消腫;蘇子、橘紅降氣化痰。諸藥合用共奏溫腎益氣、活血化瘀、利水祛痰之功,具有標本兼治之效,切中病機,故對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有良好療效。
[1]全國第三次肺心病專業會議簡況[J].中華結核和呼吸疾病雜志,1981,4(1):57-6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J].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41.
[3]黃永生.心血管病臨床診治[J].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