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玲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院,467000)
中風是一種腦血管病變引起的腦功能障礙。其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均高,并發癥亦很多。尋找有效治療并發癥的方法已成為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觀察用小半夏橘皮竹茹湯治療中風后呃逆[1]5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收集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中風患者52例,男28例,女24例;病程1d~2周;年齡36~89歲。本組病例均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并均經頭部CT或MRI掃描證實。其中腦梗死36例,腦出血16例。中醫診斷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發病急驟,呃逆連聲,氣不得續,不能自制,口干舌燥,煩躁不安。
用小半夏湯合橘皮竹茹湯組成,具體方:法半夏12g,生姜10g,橘皮10g,竹茹12g,人參10g,柿蒂9g,大棗3枚,炙甘草6g。胃中寒冷者,加丁香10g,高良姜10g,吳茱萸6g,肉桂6g,以溫中驅寒止呃;胃火上逆者,把人參改為沙參10g,加麥冬10g,代赭石15g,枇杷葉15g,以清降泄熱止呃;氣機郁滯者,加木香10g,烏藥10g,枳殼10g,蘇梗10g,以順氣降逆;脾胃陽虛者,加白術10g,干姜10g,砂仁10g,黃芪20g,以溫補脾胃,和胃降逆;胃陰虛者,加沙參10g,麥冬10g,生地黃10g,玉竹10g,以生津養胃止呃。用法:每日1次,水煎服,先浸泡,頭煎加水500ml,煎取200 ml,二煎加水400ml,煎取200ml,兩煎混合,分早晚二次溫服。5d為1個療程,若不愈,間隔2d開始第二個療程,用1~2個療程。
療效評定標準[2]:治愈:呃逆癥狀消失;好轉:癥狀好轉;未愈:癥狀無變化。
治療結果:治愈43例,治愈率82.68%;好轉7例,好轉率13.46%;未愈2例,未愈率3.85%。總有效率96.15%。
中風后的并發癥很多[3],中風后呃逆屬于中風后常見的變證。中風急性期重癥患者出現頑固性呃逆需要及時治療。中風后呃逆與一般呃逆不同,通常的呃逆,一般較輕,俗稱打嗝兒,是以胃中氣逆上沖,從喉間而出,呃呃連聲,經過憋氣、取嚏、轉移注意力及驚嚇,可以達到止呃的效果。但是中風后呃逆是以中風病為基礎,是在中風病的基礎上出現的變證。中風的發生存在一個積損正虛的過程,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誘因,導致氣血運行受阻,肢體筋脈失于濡養;或陰虛陽亢,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夾痰夾火,橫竄經髓,蒙蔽清竅,形成上實下虛,虛實夾雜,陰陽互不維系的癥候。中風病本身出現的昏迷、嘔吐、進食障礙,加上在治療過程中經過脫水、降顱壓等處理,耗傷中氣,損及脾胃陰陽,均可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而發生呃逆。疾病進一步發展,病深及腎,腎氣失于統攝納藏,濁氣上乘,挾胃氣動膈則發生呃逆。《素問·保命全形論》說:“病深者,其聲噦”,古書上稱的“噦”“噦逆”即是今日所說的呃逆。呃逆發生在中風病之后,就是病深之候,需要積極治療。所觀察病例治療采用小半夏湯合橘皮竹茹湯方加減,方中法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化痰散結,降逆和胃;橘皮味辛苦性溫,入中焦歸脾胃,能行氣和胃,止呃逆;竹茹味甘性微寒,歸脾胃經,能清熱止逆;本病皆因胃氣受損,胃氣虛弱所致,治療用人參大補元氣,補益脾肺,與橘皮、法半夏合用,行中有補,補而不膩,行不傷氣;生姜味辛性溫,入脾胃能和胃止嘔,與竹茹配合,使清中有溫,寒不傷正;炙甘草、大棗益氣和胃,輔助人參補益脾胃,奠安中土。諸藥合用,補胃虛,清胃熱,降胃逆,共同達到益氣清熱、降逆化痰止呃的作用。此方標本兼顧,扶正祛邪,療效滿意。治療期間應保持環境安靜,注意調暢情志;飲食宜清淡,忌辛辣肥膩之品;戒煙戒酒;平靜心態,積極治療。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第2版.北京:中醫中醫藥出版社,2007:220.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3]中華醫學會神經科分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6:37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