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紅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鑲黃旗文貢勿拉蘇木衛生院,026000)
慢性膽囊炎是牧區的多發病之一,與生活習俗有著直接關系。蒙醫臨床根據病情變化,分熱證及寒證兩種,臨床多見熱證。筆者應用蒙西醫結合治療該病52例,收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52例均來自近年門診治療病例,治療前均經B超檢查符合慢性膽囊炎診斷標準。本組病例無合并癥,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6例,對照組26例。治療組臨床表現有胃脘痞悶,飯后加重者9例,脅腹脹痛12例,右肩胛區疼痛5例;全部病例均右肋下(膽囊區)觸痛。對照組臨床表現為胃脘痞悶,飯后加重者16例,右肩胛區疼痛10例。全部病例均有右肋下(膽囊區)觸痛。
對照組給予5.0g的頭孢唑林鈉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每日1次。治療組在給予頭孢唑林鈉注射液治療的基礎上同時給予蒙藥地格達-4味湯劑,每日3次,每次2g,水煎10min飲湯服。上藥以7d為1個療程,并根據病情適當給予山莨菪堿解痙、止痛。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B超檢查膽囊壁及收縮功能恢復正常,膽區疼痛消失,飲食、消化功能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改善,B超檢查膽囊壁及收縮功能有明顯改善,膽區壓痛明顯減輕,飲食、消化功能明顯好轉。好轉:經治療癥狀有緩解,B超檢查顯示膽囊壁及收縮功能有明顯變化。無效:經治療癥狀無緩解,B超檢查顯示膽囊壁及收縮功能無明顯變化。
結果:對照組治愈8例(30.77%);顯效6例(23.08%);好轉9例(34.62%);無效3例(11.54%);總有效率88.46%。治療組治愈12例(46.15%);顯效8例(30.77%);好轉4例(15.38%);無效2例(7.69%);總有效率92.31%。兩組療效比較差異顯著。
結論:蒙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具有良好的療效。
慢性膽囊炎(chronic cholecystitis)是急性膽囊炎未徹底治愈而炎癥反復發作或結石經常刺激,使膽囊壁纖維組織增生、增厚和慢性炎性細胞浸潤,膽囊萎縮,膽囊功能減退或喪失的一組疾病。是邊疆少數民族農牧區的常見病、多發病,因生活習慣致發病率極高。慢性膽囊炎臨床表現多不典型或不明顯,主要取決于膽囊炎癥反應程度,有無結石或奧狄括約肌痙攣現象。臨床多表現為脅痛,口苦、上腹痞滿、嘈雜、噯氣或惡心欲吐、不欲飲食、口干而不欲飲,舌紅,苔膩,脈弦。蒙醫理論認為,該病是由“三根”“七素”失去相對平衡,而協日熱邪熾盛犯襲膽腑所致。本組病例屬于膽陳熱證范疇,主要病因起于膽新熱證期,由于治療不徹底遷延而致。治療該病在調理胃火的前提下,探明其因,以清協日熱邪、隨癥施治為原則。滴注西藥頭孢唑林鈉注射液消炎,蒙藥配合清火,可直達病灶,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蒙藥調理胃火作用很好,還可助益精粕分解、清除協日熱之效,治愈后還要繼續服用蒙藥鞏固一段時間,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