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秋 王建春
(1.山東省威海市文登中心醫院,264400 2.山東省威海市衛生學校 )
子宮的正常位置應是前傾,但也不乏子宮后傾的婦女。子宮后傾通常是無害的,所以并未引起人們的重視,但子宮后傾往往會引起腰背酸痛、下腹脹痛、白帶多、痛經等不適感。我們采用胸膝臥位糾正子宮后傾,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50例志愿者,年齡20~40歲,5例未婚育者,10例為產后1個月者,35例為已育婦女。50例志愿者均感腰背酸痛,有的伴下腹不適感,5例未婚育者痛經明顯,5例已育婦女述白帶多、稠,但無異味。排除其他婦科疾病,經B超檢查為子宮后傾。
采用正確的胸膝臥位法:志愿者跪臥于床上,面、胸、膝及小腿貼近床面,頭轉向一側,兩臂放于頭的兩側,臀部抬高,腹部懸空。每日2次,于晚睡前、清晨起床前,排空膀胱,各胸膝臥位15~20min。尤其是經期,每次延長至20~30min。時間為半年,以后可間斷做此臥位。
本組50例志愿者中40例述腰背酸痛、腹脹癥狀均消失,另10例志愿者述上述癥狀明顯減輕。白帶多者均恢復正常,感覺舒適。5例痛經者有2例完全緩解,3例痛經減輕。B超示:10例產后1個月者及另30例已育婦女子宮達前傾位,5例未婚育女性及余5例已育婦女的子宮后傾較前得到矯正。
子宮為一空腔器官,借子宮韌帶維持于正常前傾位置,同時還受骨盆底肌肉及筋膜的支托。子宮后傾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由于先天原因,子宮韌帶松弛;二是由于后天情緒緊張、過勞、姿勢不正確等造成子宮肌肉過度收縮或習慣性便秘引起腹壓增加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工流產或生育后,子宮韌帶及盆底肌肉松弛,而孕產婦又習慣于仰臥位,子宮體便借重力作用向后方傾斜。
胸膝臥位可舒緩下腹部肌肉,增加腸蠕動,促進正常排便,減低腹壓,使子宮韌帶復原,助子宮歸位。同時延展背部肌肉,舒緩因子宮后傾造成的腰背酸痛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