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石家莊經濟學院 (石家莊 050031)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促進了民營企業的長足發展,民營經濟已經從國民經濟的有益補充成分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經濟的競爭力、創新性和高效率推動我國經濟的不斷增強,在促進就業、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和稅收等方面,民營資本投資的貢獻率均超過三分之二。近些年,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壓力,但民營經濟在嚴峻挑戰面前仍然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民營經濟數量規模的繼續擴大和民營資本的巨大剩余促使其尋找新的投資領域。因此,擴大民營資本投資,尤其是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電力、電信、石油等自然壟斷行業,以提高自然壟斷行業績效,已經成為近年來國家宏觀政策的熱點。
民營資本進入自然壟斷行業過程中,政府規制是重要環節。一方面,有效的規制措施能幫助民營企業突破自然壟斷行業的重重壁壘,實現民營資本的順利進入;另一方面,自然壟斷行業引入民營資本后,有效的規制措施能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優化行業結構。我國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借鑒國外相關經驗,從當前自然壟斷行業存在的壁壘、民營資本投資壟斷行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探索合理的政府規制政策。王嶺通過分析近年來民間資本進入城市供水、燃氣等行業產生的負面效應,建議從完善法規政策、明確監管機構、定位監管職能等方面完善政府規制體系[1]。張春虎通過分析廣東省自來水產業的績效,認為政府規制應從打破壟斷、促進競爭和產權改革入手,提高自然壟斷行業引入民營資本的成效[2]。和軍和李紹東總結了發達國家壟斷產業民營化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主張我國壟斷產業民營化改革應完善政府規制體系,結合中國國情,選擇最佳改革時機[3]。陳思融和章貴橋揭示了革新政府規制是我國民營化改革的關鍵,在自然壟斷行業引入民營經濟的不同階段,政府規制的重點各不相同[4]。洪新平等人對浙江民營企業投資壟斷行業現狀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了其在投資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問題,認為政府規制措施的重點應是幫助民企實現多元化融資、可持續發展和差異化競爭[5]。上述研究為本文分析河北省自然壟斷行業引入民營資本狀況及政府規制政策改革奠定基礎。
文章借鑒現有文獻成果,分析河北省民營資本進入自然壟斷行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嘗試引入可競爭市場理論,通過降低沉淀成本探討有效的政府規制措施,為民營資本進入下自然壟斷行業政府規制改革提供參考。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河北省各地陸續出臺了若干個發展民營經濟的政策,從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完善社會服務等方面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發展難題。尤其是“新36條“頒布后,為貫徹落實國家政策,河北省針對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自然壟斷行業出臺了《河北省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河北省關于大力推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制定了激勵性規制措施。這些措施雖然拓寬了民營資本的投資領域,但其政策原則性過強、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上述文件雖然都涉及到“允許民營資本進入電力、石油、天然氣、電信等自然壟斷行業”的內容,但針對民營資本進入自然壟斷行業哪些環節、不同環節民營資本如何參與競爭等具體問題,文件未做明確表述;其二,上述文件中的“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逐步退出競爭性領域”、“保證民營企業依法進入的平等機會和權利”等表述過于籠統,可操作性不足。
從全國范圍分析,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已經占到較大比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4年上半年,在統計的30個行業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約17萬億元,占總固定資產投資的65%,其中非金屬礦采選業等行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高達90%以上,但是,在鐵路運輸、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道路運輸等自然壟斷行業中,國有壟斷現象依然嚴重,民間資本固定資產投資比例平均僅占20%,甚至有些行業不足10%。
和全國相同,河北省的民營經濟發展也存在上述問題,目前全省投資于自然壟斷行業的民營資本屈指可數,其所占比重還不足全國平均水平,大部分資本投資于鐵礦、玻璃、陶瓷、電纜、光伏等競爭性行業中,資金主要集中在唐山、邯鄲、邢臺、保定等地市。
造成自然壟斷行業民營資本缺乏的根本原因是壁壘的存在,包括制度壁壘和經濟壁壘。一方面,自然壟斷行業過高的制度壁壘是由政府相關部門過度規制造成的。雖然國務院和河北省政府一直鼓勵民營資本投資,但相關規制部門仍然設置高的市場準入門檻和不必要的審批手續,嚴格規制民營資本在自然壟斷行業的投資、生產和經營,原有的“玻璃門”、“彈簧門”仍然存在,民營資本很難真正大規模地進入自然壟斷行業,甚至有些行業出現“國進民退”現象。另一方面,自然壟斷行業過高的經濟壁壘是由在位企業與進入企業的差距造成的。相關部門對民營資本的嚴格規制從另一側面也反映出壟斷行業內在位國有企業的特殊待遇,在各種保護和關照下,這些企業實力不斷增強,占據了自然壟斷行業全部或大部分市場份額,而河北省自然壟斷各行業民營企業的發展卻較為緩慢。通過分析“201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可知,河北省入選企業中實力最強的河北新華聯合冶金投資有限公司僅排在第25位,和江蘇、浙江、廣東和山東四省相比,河北省民營企業無論在入圍數量還是在企業效益上,相差懸殊。另外,河北省入圍的19家民營企業中,只有新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從事自然壟斷產品的生產和供應。由此可見,相對于國有企業的“一家獨大”,民營企業這種“弱勢群體”很難與其抗衡。
通過對河北省部分民營企業的調查,大部分對是否投資自然壟斷行業持觀望態度,有些企業的回答是“實力不足”,有的企業的回答是“等待政策的進一步明確”,還有些企業的回答是“有待時機成熟”。總之,現階段河北省民營企業對進入自然壟斷行業意愿不強。
中小民營企業現金流有限,有限的資金既要維持自身發展,又要大量投資于自然壟斷行業,的確比較困難。因此,河北省中小民營企業目前還是在原有主營業務上投資,對投資自然壟斷行業的興趣不大。
大型民營企業資金豐富,其投資存在顧慮不是因為資金的缺乏,而是電力、鐵路、石油等自然壟斷行業現已形成成熟的管理經驗、專業化分工和運營模式,民營企業擔心進入后不能有效駕馭,其預期收益無法保障。2014年進入民營企業500強的企業共涉及31個行業,而河北省當選的19個企業僅涉及到其中7個行業(見圖1),而且,在這19個企業、7個行業中,有12個企業都從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所占比例高達64%。因此,河北省大型民營企業單一的產業結構導致這些企業缺乏自然壟斷行業管理經驗,一旦投資,他們擔心因跨界太大,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政策法規的不明確、政府制度的不合理、民營企業的弱勢和行業的特殊性質是造成自然壟斷行業較高壁壘的主要因素,高壁壘代表著高沉淀成本,合理的政府規制改革是破解壁壘、降低沉淀成本的最有效方式,而Baumol等人提出的可競爭市場理論為這一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可競爭市場理論認為,某行業在要素充分流動,沉淀成本不存在或較低的情況下,行業外的企業可以自由的進入或退出,這有利于增加在位企業的競爭壓力,營造有效競爭格局,提高行業績效。因此,在可競爭市場理論指導下,規制部門應放松規制以降低沉淀成本。
河北省相關規制部門應進一步明確細化自然壟斷行業民營資金準入政策,并且各地方政府部門也應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和實施細則,特別是在符合中央政策精神前提下,針對本省民營經濟發展特點,對“民營資本可以進入各自然壟斷行業種的哪些環節”、“不同環節中民營資本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參與競爭”等問題做出具體說明,使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增強民營企業參與意愿。
可競爭市場形成的關鍵是減少各種原因形成的行業沉淀成本。自然壟斷行業根據規模經濟和網絡經濟效應,可分為強、弱自然壟斷(如供水、供電行業中,自來水管網輸送、輸配電屬于強自然壟斷,水的生產、污水處理、電力生產屬于弱自然壟斷),其中弱自然壟斷行業是建立可競爭市場的主要領域。

圖1 河北省主要民營企業所屬行業情況
自然壟斷行業順利引入民營資本,并形成有效競爭格局,是弱自然壟斷行業政府規制的重點。民營資本不僅要進入自然壟斷行業,而且還要和在位企業形成競爭,但高壁壘易形成高的沉淀成本,阻礙民營資本的進入和競爭的實現。因此,一方面規制部門應轉變規制重點,弱化自然壟斷行業的進入規制,對民營企業投資應簡化審批流程、減少審批手續、縮短審批時間,同時針對自來水、電力、熱力等自然壟斷產品關系群眾公共利益的特點,與此同時,規制部門還應強化對這些行業產品的衛生健康、對環境的影響等社會性規制;另一方面,規制部門還應規范在位企業行為,防止這些實力雄厚的企業采取不正當競爭行為驅逐民營企業。
加快民營資本的融資,加大在位企業資本構成中民營資本所占比例,是強自然壟斷行業政府規制改革的重點。規制部門應引導民營資本通過銀行貸款、建立基金等多種方式增加融資渠道,加大民營資本的投資力度,進一步增強強自然壟斷行業的可競爭程度。
河北省中小民營企業眾多,這些企業多數由家庭作坊發展而來,規模較小,資金有限,不可能單獨投資自然壟斷行業,而且大部分產品附加值低、環境污染嚴重,隨著近期河北省關停取締重污染企業、壓減過剩產能,民營經濟受挫,民營資本閑置。因此,河北省政府應構建民營資本投資平臺,整合中小民營企業資本,引導其參與自然壟斷行業發展,改變民營資本“小而散”的局面。
綜上所述,河北省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自然壟斷行業的深化改革,要求民營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參與競爭,這對政府規制改革提出新挑戰。以降低沉淀成本為目標的適度放松的政府規制既能促進全省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又能提高壟斷行業績效。
[1]王嶺.城鎮化進程中民間資本進入城市公用事業的負面效應與監管政策[J].經濟學家,2014,(2):103-104.
[2]張春虎.民營化、競爭與自然壟斷產業的效率——以廣東省自來水產業為例[J].經濟體制改革,2014,(4):115-119.
[3]和軍,李紹東.國外壟斷產業民營化及其借鑒[J].經濟問題探索,2013,(6):15-20.
[4]陳思融,章貴橋.民營化、逆民營化與政府規制革新[J].中國行政管理,2013,(10):42-46.
[5]洪新平,吳培峰,王立慧.浙江民營企業投資壟斷行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方經濟,2011,(2):62-64.
[6]王學人.我國民間資本難以進入壟斷行業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經濟體制改,2011,(5):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