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頌
(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內科,山東 青島 266041)
心房纖顫(AF)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惡化心功能,并可導致血栓栓塞,增加病死率和致殘率〔1〕,因此AF的轉復對臨床非常重要。但臨床上陣發性AF的復律要求在48 h內完成,臨床醫生如何判斷AF的發作時間對AF的轉復非常重要,而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能精確地反映AF患者的急性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對新發不伴有心力衰竭的AF發生時間能準確表達,這對臨床AF的轉復具有重要意義。
1.1一般資料 入選36例患者均為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新發48 h的急診及住院AF患者,其中男17例,女19例,年齡39~78〔平均(61.8±11.8)〕歲。冠心病(CHD)10例,高血壓(HTN)14例,心肌病(CM)3例,糖尿病(DM)9例,血脂異常19例,心室率(118±63)次/min,平均NT-proBNP(753±112)pg/ml,NT-proBNP達峰水平(1 278±120)pg/ml,NT-proBNP開始上升與房顫發作時間(8.6±2.8)h,NT-proBNP達峰與房顫發病的時間(24.4±2.7)h,左室射血分數(LVEF)(58±2.1)%,左房內徑(LAD)(41.1±0.8)mm,左心房容積(62.2±1.4)ml。入選標準:①新發生48 h的AF,并且發作AF的時間確切,藥物轉復失敗;②臨床不伴有心力衰竭或無心力衰竭的影像學證據;③血清肌酐水平<106 μmol/L。剔除標準:①心力衰竭患者;②超聲心動圖左室射血分數<40%;③血清肌酐水平>106 μmol/L;④中度-重度心臟瓣膜疾病、肺動脈高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癥;⑤患者AF 48 h內轉復為竇性心律。所有患者均使用胺碘酮(可達龍)靜脈注射進行藥物復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素抗凝治療。
1.2方法 對每個病人進行完整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檢測12導聯心電圖、超聲心動圖。
1.2.1生化全套、甲狀腺常規、超聲心動圖測量 超聲心動圖檢查采用GE500 超聲機器,探頭頻率為2.5 MHz,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取標準胸骨旁左心室長軸觀測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房內徑(LAD);在心尖四腔切面觀測舒張早期流速峰值(E峰),舒張晚期流速峰值(A 峰)和 E/A 比值,E 峰下降時間(EDT)及左室等容舒張時間(IVRT),依據Simpson 法計算左室射血分數(LVEF)。由于是AF,在操作心臟超聲心動圖整個過程時,須由兩位經驗豐富的超聲醫師共同完成。
1.2.2實驗室測定方法 實驗室采用德國Roche公司Cobase411電化學發光儀(試劑盒為該公司提供的專用試劑盒)進行定量測定,檢測范圍(5-35000)。分別采集AF后6、12、18、24、30、36、48 h靜脈血3~4 ml,注入EDTAK3抗凝試管,3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血漿,測定血漿NT-proBNP水平。

NT-proBNP開始上升的平均時間是AF發病后(8.6±2.8)h,AF發病后的NT-proBNP開始上升的時間與年齡之間存在正相關(r=0.42,P=0.004)。
2.1NT-proBNP與射血分數、年齡等因素相關性 36例患者血漿NT -proBNP水平均遠高于實驗室上限正常值,多元分析結果表明,NT-proBNP開始上升與AF發病時間、年齡、性別、LVEF、LAD顯著相關〔F分別為126.82、37.36、7.939、14.07、5.77),均P<0.05〕;與左心房容積、心室率無關(F分別為2.13,3.50,P>0.50),以NT-proBNP達峰值水平作為因變量,NT-proBNP達峰水平與年齡、LAD、左心房容積呈顯著的正相關(F分別為32.79、、25.29、5.68,均P<0.05),與LVEF呈負相關;與性別、心室率無關(F=2.15、0.22,P>0.05)。
2.2AF發作時間與NT-proBNP的關系 在AF發作后的最初24 h內,NT-proBNP迅速上升,至24 h達高峰,但在AF發病24 h后,NT-proBNP水平逐漸下降。NT-proBNP平均水平〔(753±112)pg/ml〕和AF發病48 h的NT-proBNP平均水平〔(511±131)pg/ml〕與NT-proBNP的峰值水平〔(1 278±120)pg/ml〕比較,有顯著的差異性(P<0.001)。
2.3不同時間段的NT-proBNP水平分析 不同時間段NT-proBNP水平有顯著變化,AF后6、12、18、24、30、36、42、48 h,NT-proBNP水平分別為538、718、957、1 278、 908、708、685、511 pg/ml,P<0.001。此外,心室率和血漿NT-proBNP的水平之間無顯著相關性。NT-proBNP的變化不能歸因于心室速率。
AF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約占所有住院心律失常患者的1/3。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及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增加,AF的發病率呈增長趨勢。AF在總體人群中的患病率約為0.4%~1.0%〔2〕。根據ATRIA研究,2000年美國有230萬例AF患者,預計到2050年將達560萬例。近期Mayo Clinic分析預測,如AF發病率持續上升,到2050年美國AF患者將突破1 590萬例〔3〕。我國AF總患病率為0.77%,AF 50~59歲人群僅為0.5%,≥80歲人群高達7.5%。我國男性平均發病率高于女性,且AF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4〕。AF的主要并發癥是血栓栓塞,直接增加病死率和致殘率,故新發AF轉復為竇性心律,并維持竇性心律,降低血栓栓塞并發癥非常重要。但AF轉復有時間限制,而醫生確定AF發作時間主要來源于患者及家屬的敘述,往往時間不準確,如何更準確地確定AF發作時間,目前臨床上尚無準確的理化指標。proBNP是由108個氨基酸組成,在活化酶的作用下裂解為無活性的直鏈多肽NT-proBNP和有活性環狀多肽BNP,正常人NT-proBNP和BNP總是等摩爾分泌,兩者血漿濃度基本一致〔5〕。NT-proBNP可由心房和心室產生,包括心肌細胞和心肌纖維分泌。傳統觀點認為:NT-proBNP的合成和釋放的主要刺激來自于室壁的壓力,即來自于心室,但Inoue等的研究更首次證實心房是慢性孤立性AF患者BNP產生的主要場所,而且AF是BNP在心房產生的條件。基于上述研究,NT-proBNP主要來源可能是心房。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AF發生時,心房產生NT-proBNP明顯增加,更有研究認為:AF時,心房產生NT-proBNP多于心室崢。由于NT-proBNP的半衰期為60~120 min,體外性質穩定,可以作為反映新發AF發作時間的理化指標。現在各種研究〔6,7〕已經證明:AF可導致NT-proBNP增加,其平均濃度在800~1 100 pg/ml,與本研究基本相吻合。
綜上,新發AF后的NT- proBNP水平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手段來評估AF的發作時間,但由于本研究病例較少,仍需大樣本病例進一步研究探討。
4 參考文獻
1范耀東,于乃浩,荀麗穎,等.陣發房顫患者復律前后血腦鈉肽水平及臨床意義〔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0;16(4):608-12.
2Go AS,Hylek EM,Phillips KA,etal.Prevalence of diagnosed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dults:national implications for rhythm management and stroke prevention:the Anticoagulation and risk factors in Atrial Fibrillation(ATRIA)Study〔J〕.JAMA,2001;285(18): 2370-5.
3Miyasaka Y,Barnes ME,Gersh BJ,etal.Secular trends in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Olmsted County,Minnesota,1980 to 2000,and implications on the projections for future prevalence〔J〕.Circulation,2006;114(2):119-25.
4Chien KL,Su TC,Hsu HC,etal. Atrial fibrillation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risk of stroke and all-cause death among Chinese〔J〕.Int J Cardiol,2010;139(2):173-80.
5韋 哲,鐘國強.氨基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與心房顫動的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0;31(1):120-2.
6Mollmann H,Weber M,Elsaser A,etal.NT-proBNP predicts rhythm stability after cardioversion of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 J,2008;72(6):921-5.
7Dtnicek V,Theodorovieh N,Bar-Chalm S,etal.Sinus rhythm restoration after atrial fibrillation:the clinical value of N-terminal pro-BNP measurements〔J〕.Pacing Clin Ehetrephysiol,2008;31(8):9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