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文潔 陳小康 陸秀珍 劉 璐 徐耀增 王駿驊 徐 勇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6)
骨質疏松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患病風險增加。其嚴重后果為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輕微創傷時或日常活動中即可發生的骨折。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后,如不針對骨質疏松進行有效治療,全身各處骨骼的再骨折危險性增加20%~ 30%〔1〕。本文旨在了解再發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發病特點,為再骨折的干預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1研究對象 2008年10月至2013年8月曾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療的再發骨質疏松性骨折的老年患者107例,其中男12例(11.2%);女95例(88.8%)。入選標準:①年齡≥60歲;②骨折原因為輕微創傷因素或日常活動;③影像資料確診為骨質疏松性骨折;④有過1次以上骨質疏松性骨折病史。排除標準:①年齡<60歲;②繼發性骨質疏松患者;③骨質疏松性初次骨折患者;④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和腫瘤等。
1.2研究方法 將所有患者以10歲為一年齡組分組進行統計,并按性別、骨折原因、骨折部位、骨折時間、藥物治療、運動等內容進行統計學分析。
2.1再骨折原因 在107例再發骨質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中,跌倒53例(49.5%);無誘因33例,改變體位16例,坐車顛簸2例,其他3例。
2.2兩次骨折間隔時間 所有患者1年內再骨折13例(12.2%);1~5年再骨折67例(62.6%);5年及以上再骨折27例(25.2%)。
2.3不同年齡段再骨折例數與性別比 60歲以上各年齡段女性再發骨質疏松性骨折病人明顯高于男性。其中60~70歲男1例,女31例,70~80歲男6例,女31例,80~90歲男5例,女27例,90~歲男0例,女6例。
2.4不同解剖部位再骨折發生率 脊柱骨折84例(78.5%),其中腰椎70例(65.4%,男7例,女63例);胸椎8例(7.5%),均為女性;胸腰椎6例(5.6%),均為女性;髖部骨折19例(17.8%),男4例,女15例;其他部位骨折4例(3.7%),男1例,女3例。
2.5不同年齡段再骨折患者藥物治療情況 60~70歲按醫囑藥物治療5例(15.6%),偶爾用藥15例(46.9%),自主停藥12例(37.5%);70~80歲按醫囑藥物治療4例(10.8%),偶爾用藥18例(48.7%),自主停藥15例(40.5%);80~90歲按醫囑藥物治療2例(6.3%),偶爾用藥10例(31.2%),自主停藥20例(62.5%);90~歲按醫囑藥物治療0例,偶爾用藥2例(33.3%),自主停藥4例(66.7%)。
2.6不同年齡段再骨折患者運動情況 每周運動3次以上為經常運動,3次以下為少運動,每次運動不少于30 min,運動方式為散步、慢跑、太極拳、廣場舞等。60~70歲經常運動7例(21.9%),少運動10例(31.3%);不運動15例(46.8%);70~80歲經常運動4例(10.8%),少運動13例(35.1%),不運動20例(54.1%);80~90歲經常運動2例(6.3%),少運動8例(25.0%),不運動2例(68.7%);90~歲經常運動、少運動均為0例,不運動6例(10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所占比重逐漸增高。研究中納入的107例老年患者中,因平地跌倒致骨折達49.5%;無誘因骨折達30.8%,其余也是改變體位、坐車顛簸而致骨折,暴力相對較輕,這種輕度外傷或日常活動后發生的脆性骨折是骨強度下降的最終體現。跌倒是造成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原因,絕經后骨折婦女跌倒是導致再次發生骨折的危險因素〔2〕。對于骨質疏松患者,其預防和治療的最終目的是避免發生骨折或再次骨折。有報道,已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是再發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強預測因素,再次發生椎體骨折的相對危險性增加5倍,髖部骨折相對危險性增加2.8倍,外周骨折的相對危險性增加1.9倍〔3〕。本研究表明脊柱再發骨折危險性高于髖部骨折,與報道一致,說明了老年人骨質疏松后果的嚴重性。因此,對于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必須完善多途徑預防跌倒的手段,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減少患者再次發生骨折的危險因素,進而改善患者的預后。
調查〔4〕顯示,60歲以上的人群中骨質疏松患病率明顯增高,女性尤為突出。本次研究分析表明,60歲以上再發骨質疏松性骨折各年齡段與各部位骨折發生的數量女性均高于男性。這種性別差異可能與女性絕經后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丟失明顯有關。藥物與運動在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5,6〕,藥物可維持骨密度,降低骨質疏松的發生和骨損傷,運動能促進鈣吸收。本調查研究結果表明,107例患者中遵醫囑藥物治療共11例,經常運動13例,分析其原因可能與患者對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認知不足有關。因此,加強健康教育,構建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對初次發生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尤為迫切。
綜上所述,合理用藥和適宜運動有益于防治骨質疏松,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更關注骨質疏松骨折病人出院后康復護理,實現病人由被動接受向主動管理疾病、積極地參與疾病臨床決策,最終實現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目標。
4 參考文獻
1林 華.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因素〔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06;26(4):237.
2杜文藝. 絕經后婦女骨折后再骨折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2(33):562.
3Klotzbuecher CM,Ross PD,Landsman PB,etal.Patients with prior fractures have an increased risk of future fractures: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 and statistical synthesis.J Bone Miner Res,2000;15(4):721-39.
4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治指南(2011年)〔J〕. 中華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雜志,2011;4(1):2.
5穆樹林,張 柳,梁春雨. 他汀類藥物對骨質疏松癥的影響研究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14(8):585.
6賈曉靜,賈少杰. 腦卒中與骨質疏松的相關性〔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0(32):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