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余干縣人民醫院CT室,江西 余干 335100
16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顱內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段鵬
江西省余干縣人民醫院CT室,江西 余干 335100
目的探討16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顱內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及臨床價值。方法觀察42例經16層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的診斷結果,并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或手術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42例患者經CTA后均可見清晰血管,診斷為腦動脈瘤25例,煙霧病7例,動脈狹窄7例,未見異常3例,與DSA或手術結果對照基本相同。結論16層螺旋CTA診斷顱內動脈疾病無創、方便、快捷,可作為目前顱內動脈病變的首選診斷方法。
16層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CTA);顱內動脈疾病;應用價值
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螺旋CT的空間分辨率及后處理技術已有顯著提高。16層螺旋CT具有亞秒級的掃描速度,實現了血管成像性能,其血管成像技術(CTA)可清晰顯示腦血管病變及周圍組織情況,從而為臨床提供了更為準確的解剖概念。本研究觀察了16層螺旋CTA技術在顱內動脈疾病中的診斷效果,旨在進一步探討16層螺旋CTA技術在顱內動脈疾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行CTA檢查的42例患者為本研究觀察對象,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11~72歲,平均年齡(41.25±5.42)歲。就診時臨床表現主要為頭痛、惡心、四肢乏力、癲癇等。全部患者均經CT平掃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26例、疑腦動脈瘤11例,未見異常5例。CT平掃后行CTA檢查,CTA檢查后10天內行DSA檢查,部分患者采取手術治療。
1.2 檢查方法 采用飛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掃描機掃描,患者取仰臥位,從顱底至顱頂掃描,掃描條件:120KV,300MAS,探測器寬度0.5mm,層厚 1mm,旋轉床速度10mm/圈。增強造影劑為非離子型碘海醇(300mgI/ml),經高壓注射器注入,注射速度為 3~4ml/s,成人總量為 80~100ml,全部患者均經20ml小劑量造影劑試驗,以確定掃描延時時間,對于疑血管畸形病例進行動、靜脈雙期掃描。將原始圖像傳入工作站進行圖像處理,經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重建技術(VRT)、表面遮蓋技術(SSD)等進行三維重建腦血管圖像,觀察局部腦血管病變情況。并與DSA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所有CTA檢查及DSA檢查圖像均由同一組放射科醫師讀判。
42例患者經CTA后均可見清晰血管,其中診斷為腦動脈瘤25例,煙霧病7例,動脈狹窄7例,未見異常3例。①診斷為腦動脈瘤的25例患者均為單發病灶,位于前交通動脈12例,后交通動脈5例,大腦中動脈4例,大腦前動脈3例,頸內動脈1例; 經手術治療21例,與手術所見完全一致19例,診斷動脈瘤體積略小于手術所見2例;25例CTA診斷結果均與DSA結果一致。②診斷為煙霧病7例,動脈狹窄7例,其血管狹窄位置、形態及異常擴張毛細血管網顯示均與 DSA一致。
DSA是將影像通過數字化處理,保留血管影像的一種數字減影技術,是目前測量血管病變、血管狹窄的常用方法,具有圖像清晰、分辨率高等特點。DSA已被視為臨床診斷腦動脈瘤的金標準,其檢查診斷準確率高達95%以上[1]。近年來研究發現,CTA檢查腦動脈瘤的診斷符合率與DSA基本相同,幾乎所有破裂的急性腦動脈瘤經CTA檢查后無需DSA檢查即可進行手術[2]。本研究中,經CTA診斷為腦動脈瘤25例,均為單發病灶,位于前交通動脈12例,后交通動脈5例,大腦中動脈4例,大腦前動脈3例,頸內動脈1例; 經手術治療21例,與手術所見完全一致19例,診斷動脈瘤體積略小于手術所見2例;25例CTA診斷結果均與DSA檢查結果一致。表明CTA與DSA在診斷腦動脈瘤方面具有同等診斷效果,且CTA在顯示腫瘤體積、瘤頸及周圍結構方面顯示更加清晰,分析原因主要與以下幾點有關:①CTA可準確測量出瘤體大小情況,明確瘤體血栓及瘤壁鈣化情況,而DSA往往因瘤壁鈣化小而低估腫瘤體積;②CTA檢查期間可任意選擇,故在觀察瘤體、瘤頸及與周圍關系方面較DSA更加清晰、準確,若行三維DSA也可達到上述效果,但設備昂貴,基層醫院配備較少;③CTA具有無創、省時等優勢,但在判斷腫瘤血流及供血圖像方面不如DSA[3]。本研究中,診斷出煙霧病7例,動脈狹窄7例,其血管狹窄位置、形態及異常擴張毛細血管網顯示均與 DSA檢查基本相同。提示,CTA在診斷煙霧病及動脈狹窄方面仍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 16 層螺旋 CT血管成像技術在診斷顱內動脈疾病方面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作為首選診斷方法。但在應用時應考慮的技術參數對圖像的影響,如:掃描厚層、方向、進床速度等,有待進一步研究。
[1]毛俊,王艷萍,彭秀斌,等. 16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顱內血管性病變的臨床應用[J]. 中國CT和MRI雜志,2007,5(1):10-11.
[2]張飛雪,王 青,楊晨明,等. 16層螺旋CT血管造影術在顱內疾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 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12):963-964.
[3]張文洪,陳文華,邢 偉,等. 多層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價值[J]. 中國醫藥導報,2012,9(34):91-92.
R445.3
A
1007-8517(2014)05-0083-01
2014.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