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市中醫院醫務科,江西 南康 341400
優質護理服務在30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
盧雪冰
江西省南康市中醫院醫務科,江西 南康 341400
目的探討優質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的臨床應用。方法選取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結果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強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優質護理,對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均具有積極意義。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優質護理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目前治療髖關節疾患的有效手術方法之一,可消除和緩解疼痛,增加關節活動度,糾正下肢不等長以及髖關節畸形等病癥。筆者就優質護理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進行觀察,探討其有效方法,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齡50~80歲,平均年齡68.3歲,其中股骨頸骨折47例,股骨頭缺血壞死9例,骨性關節炎4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整個圍手術期優質護理服務,具體如下。
1.2.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一般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居多,他們大多常年忍受病痛的折磨或遭受嚴重創傷,因此他們既希望及早手術治療解除痛苦,而又擔心手術效果和預后等問題,且部分患者對手術還充滿了緊張、恐懼等心理,此時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詳細向患者講述疾病發生的原因、發展過程以及該術式的優點、效果以及預后等情況,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擔心,且護理人員應態度和藹,對待老年患者要有耐心,使患者感受到真正為他們著想,提高護理配合度。②術前準備:協助患者完成術前各項檢查,包括髖部、胸部X線、心電圖、化驗常規以及重要臟器等檢查,并正確評估患者的手術耐受力,對合并糖尿病患者檢查血糖和電解質,合并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盡量糾正患者的營養不良,囑患者多食高蛋白、維生素食物;術前12h囑患者禁食,術前4h禁水,并留置導尿管;術前30min遵醫囑用藥,并給予患者適當的鼓勵,護送患者進入手術室。
1.2.1 術后護理 ①術后平穩地將患者搬動到病房床,搬動過程中應將患側整個髖部托起,防止患側內收、旋轉,保持外展中立位,以防止滑脫;術后臥硬床板,去枕取平臥位6h,術后1d可搖起床頭,但不應超過30°,術后2周囑患者都應以平臥位為主;②術后加強功能鍛煉,促進各功能恢復,術后1d即可開始小腿和踝關節等活動,術后2~3d可進行股四頭肌的收縮鍛煉,術后3~6d進行患肢肌力訓練,并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加強髖部活動度練習,術后2周可坐起,術后4周可逐漸下地進行由不負重到負重的鍛煉,直至恢復[1];③加強對患者并發癥的防治,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術后可能易發生的局部感染、髖關節脫位、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進行積極防治,對并發癥做到早期預防,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情況進行觀察比較。

對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住院時間的比較,觀察組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術后共1例患者出現傷口感染的并發癥,對照組術后共6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肺不張、靜脈栓塞、褥瘡、髖關節脫位的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有意義(P<0.05)。
臨床研究顯示[2],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成功與否與圍手術期的護理密切相關,給予患者優質護理,對于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組的資料中對觀察組患者給予術前的心理護理,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并給予充分的術前準備,以保證手術順利實施,術后加強對患者的體位、功能鍛煉以及并發癥等方面的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減少,住院時間縮短,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總之,加強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優質護理服務,對保證患者的手術安全性,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馮曉軍.老年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的康復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1,9(24):105-106.
[2]周丹.209例后外側小切口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重慶醫學,2011,40(10):982-983.
R473.6
A
1007-8517(2014)05-0131-01
201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