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和龍市人民醫院眼科,吉林 和龍 133500
阿昔洛韋合甲鈷胺治療眼部帶狀皰疹23例體會
尹海今
吉林省和龍市人民醫院眼科,吉林 和龍 133500
目的探討阿昔洛韋合甲鈷胺治療眼部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3例眼部帶狀皰疹患者采用阿昔洛韋聯合甲鈷胺治療。結果治愈21例,好轉2例。隨訪4周無后遺神經痛及復發。結論阿昔洛韋聯合甲鈷胺治療眼部帶狀皰疹臨床效果較好。
眼部帶狀皰疹;阿昔洛韋;甲鈷胺
眼部帶狀皰疹患者在眼科臨床并不少見,筆者采用阿昔洛韋聯合甲鈷胺治療眼部帶狀皰疹可快速控制病毒的播散,緩解疼痛,縮短病程,減少角膜后遺癥的發生,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23例眼部帶狀皰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54歲;右眼15例,左眼8例,均為單側發病,患者發病1~3d來院就診;所有患者均有眼瞼及其周圍皮膚水泡,但不超過鼻中線,伴劇烈疼痛;并發結膜充血水腫19例(82.6%),角膜炎11例(47.8%),虹膜睫狀體炎4例(17.4%)。
急性期將注射用阿昔洛韋按體重每8小時5mg/kg,加入0.9%氯化鈉或5%葡萄糖靜脈輸液,病情緩解后改為阿昔洛韋片每次0.2g,每日3次口服;注射用甲鈷胺每次0.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緩解后改為甲鈷胺片每次0.5mg,每日3次口服;眼部皰疹并發結膜及角膜炎時局部點阿昔洛韋眼液每1小時1次,病情緩解后改為每日4~5次;并發虹膜睫狀體炎時用阿托品眼膏充分散瞳,適當應用激素治療;皮膚病損處用阿昔洛韋眼液每2小時涂抹。至水泡破潰為止。后改為紅霉素眼膏,每日4次涂抹。其他治療:口服消炎痛、維生素B1、維生素B6及維生素C。
痊愈:皮疹完全消失或僅留下暫時性色素沉著,疼痛消失,結膜無充血,無角膜炎及虹膜睫狀體炎等并發癥;好轉:皮疹部分消退,疼痛消失,結膜輕度充血,角膜炎及虹膜睫狀體炎癥狀明顯減輕。
23例應用阿昔洛韋聯合甲鈷胺治療眼部帶狀皰疹患者中痊愈21例,治療天數8~21d, 平均14.3d;好轉2例, 治療天數為21d;其中2例均無神經痛,但遺留角膜渾濁。23例患者疼痛消失時間為4~7d,平均5.4d;皰疹消失時間為5~8d,平均6.2d;皮膚病損痊愈后均無后遺神經痛,隨訪4周無復發及后遺神經痛。
眼部帶狀皰疹為驟然出現的一種急性病毒感染性皮膚病,多發生于過去患過水痘者,尤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的老人及體弱者。由潛伏在體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發,侵入三叉神經眼支所致。帶狀皰疹病毒主要侵犯一側的神經和皮膚,皮疹不超過眼瞼和鼻部的中央界限,發病初期三叉神經的分布區有劇烈神經痛,繼之該區皮膚出現紅斑,成群的米粒大小水泡,伴劇烈刺痛和灼熱感,可觸及耳前及頜下淋巴結腫大,半透明水泡破裂露出糜爛底面,最后干燥結痂,結痂脫落后形成色素沉著,疼痛可逐漸消失,常并發角膜炎和虹膜睫狀體炎,偶爾也發生眼肌麻痹,少數患者皮膚病損痊愈后疼痛仍繼續稱為帶狀皰疹的后遺神經痛,易復發,不易治愈。病程多為4~6周,甚至更長。本病診斷特點是患者有顯著的病變局限于一側、不超過面中線并沿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出現皮膚病變、成簇皰疹、逐漸渾濁化膿、破潰、伴劇烈神經痛。因眼部帶狀皰疹多數發生在免疫力下降的年老體弱人群當中,治療期間應臥床休息,攝取易消化高營養食物而提高機體本身的免疫力。老年人及體質虛弱者應盡量不去空氣不潔的公共場所,以免感染。平時要堅持鍛煉身體,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規律。一旦發病應早診斷,早治療。
阿昔洛韋是臨床常用的高效、廣譜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復制,控制病毒擴散,從而促進皮損愈合。發病早期應用阿昔洛韋靜脈輸液能快速控制病毒的播散,緩解疼痛,縮短病程,減少角膜后遺癥的發生。甲鈷胺是一種內源性的輔酶B12,與其他維生素B12相比甲鈷胺對神經組織具有良好的傳遞性,它在人體內高濃度地轉運入神經細胞的細胞器內,促進神經細胞內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髓鞘的主要成分磷脂的合成,從而起到修復受損神經的作用,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有顯著療效。一經確診眼部帶狀皰疹應盡早應用阿昔洛韋聯合甲鈷胺治療。上述23例眼部帶狀皰疹患者及時聯合應用阿昔洛韋和甲鈷胺治療后治愈率達91.3%,好轉率為8.7%,疼痛消失時間平均5.4d,皰疹消失時間平均6.2d。雖然阿昔洛韋能迅速控制病毒的播散控制新發水泡、促進結痂,減少角膜炎及虹膜睫狀體炎等并發癥,但單用阿昔洛韋對緩解后遺神經痛作用較弱,及時聯合甲鈷胺治療促進神經的愈合,可快速緩解神經痛,預防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傊⑽袈屙f聯合甲鈷胺治療眼部帶狀皰疹是一種有效控制病毒,迅速緩解神經痛,明顯縮短病程的治療方法。
[1]劉家琦.實用眼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213.
[2]葛堅.眼科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0.
[3]凌沛學.眼科藥物的臨床應用與研究[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98.
[4]崔敏政.眼部帶狀皰疹24例臨床觀察[M].臨床眼科雜志,2005,13(5):471.
R777
A
1007-8517(2014)05-0089-01
201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