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圓滿完成了新型飼料用非淀粉多糖酶制劑產品的創制項目。專家稱,該項目成果在開辟新的飼料資源、提高現有飼料資源利用率、解決飼料相關產業環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生態效益。
科研人員從酶的分子生物學基礎研究入手,解決了木聚糖酶等多種非淀粉多糖水解酶的基因資源高效獲取酶的性能、酶的應用性能和高效率生產問題,實現了多種非淀粉多糖酶的廉價生產,其表達水平較初始研究時提高了25~81倍,遠高于文獻報道的生產水平,從而系統解決了行業發展的知識產權、生產成本等瓶頸問題。
該項目共獲發明專利18項,頒布了企業標準5項。
4月8日,安徽省六安市一項關于鴿子禽流感免疫技術成果通過省級鑒定,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現已于我省20家規模養鴿廠推廣應用。
據了解,該項目由裕安區動物疫情測報站主持,省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和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鴿子禽流感免疫防控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項目,已順利通過省級成果鑒定。該成果歷時3年多時間,分別選用國內3種不同類型禽流感疫苗,對不同日齡鴿子,采用不同部位、不同劑量開展免疫試驗研究,篩選、集成了一套安全、有效、易于推廣的鴿子禽流感免疫防控技術,制定了安徽省地方標準《肉鴿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技術規程》(DB34/T1939-2013),填補了國內肉鴿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技術標準空白。項目集成技術在安徽省5個縣區20家規模養鴿場推廣應用,鴿群無重大疫病發生,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連日來,黑龍江農墾軍川農場川南牧業員工通過奶牛二維碼電子標識制作成的“電子身份證”,準確地找出每頭奶牛全部信息,對奶牛實施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提供了方便。隨著農場奶牛養殖的快速發展,奶牛現存欄已達到2065頭,為了做好奶牛疫病的預防及免疫工作,科學有序、規范化管理,農場2065頭奶牛已全部佩戴上了“電子身份證”即二維碼耳標。它具有電子標記和遠距離識別功能,可快速查出未經檢疫審批而調入的奶牛,從而規范奶牛的跨地區調運,嚴防未經檢疫或染疫的動物直接進入養殖場所。奶牛佩戴上耳標,通過耳標識讀器可將奶牛年齡、健康狀況、免疫情況等全部錄入溯源系統中,實現免疫檔案共享,隨時方便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