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乳腺癌都是婦女的頭號癌癥。如果及早發現,傳統的化療和放療都有著較高的成功率,但是一旦疾病擴散至乳腺之外,傳統的治療手段常會失敗。肺部是乳腺癌最轉移的部位之一,這對患者的生存質量有著顯著的影響。然而,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是癌細胞的性質還是器官微環境的性質影響了這種器官靶向性。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的Alison Allan博士等開發出一種創新的ex vivo模型系統,它模擬了不同的器官環境。他們觀察到乳腺癌干細胞(CSC)有一種向外遷移并在肺部生長的傾向。同時,他們還鑒定出CSC與肺部來源蛋白之間特異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可以被破壞,以減少乳腺癌的轉移行為(研究成果發表在《Neoplasia》雜志上)。Allan解釋道,就轉移而言,有一種叫做種子和土壤的理論。腫瘤細胞(種子)有一些決定其侵襲性和轉移能力的內在因素,而不同的器官(土壤)則提供了吸引腫瘤細胞并支持其生存和生長成轉移瘤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員利用蛋白芯片,鑒定出肺部一些分化抗原CD44的配體,包括骨橋蛋白(OPN)和L-選擇素(SELL)。SELL的免疫耗竭降低了MDA-MB-231細胞的遷移,而OPN的去除降低了遷移和增殖。他們認為,CSC通過CD44受體-配體的相互作用,優先遷移到肺部環境。這項研究為未來的臨床研究打下了基礎,可能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檢測和成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