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林,王人民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29)
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楊彥林,王人民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0029)
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杭州都市農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剖析,提出從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廣標準化生產模式、推進農機化發展等方面改善制約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的瓶頸,以促進杭州市都市農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都市農業;SWOT分析;對策建議:杭州
都市農業是指處在城市化地區及其周邊地區,充分利用大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現代化設備進行生產,并緊密服務于城市的現代化農業。都市農業是一種與城市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密切相關的農業現象,是都市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農村與城市、農業與非農產業等進一步融合過程中的一種發達的現代農業[1]。與傳統農業相比較,都市農業屬于高層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綠色產業,是一種高度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的新型農業類型,是按照市民的多種需求構建培育的,融生產、生活、生態、科學、教育、文化、休閑旅游、出口創匯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體系[2]。
都市農業是杭州農業的發展目標,又是杭州發展現代農業的抓手。近年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圍繞“構筑大都市、建設新天堂”的發展戰略,適時出臺《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的實施意見》,作為發展戰略深入開展實施現代都市農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都市農業區域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地進行農產品區域規劃和產業優化調整,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轉變為強調質量的提升,從政府引導發展轉為市場自發壯大,使得杭州都市農業迅速蓬勃發展。自2003年杭州實施都市農業戰略以來,農林牧漁業產值連年增長, 2012年杭州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84.34億元,是2003年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9.01億元)的2倍多。2012年度優勢特色產業實現產值266.6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9.4%,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杭州市的農業已經逐漸由城郊農業轉向都市農業,都市農業已經初具規模,基本形成“城市、平原、山區”三大農業圈層,都市農業的特點日漸顯現。在杭州所轄縣鄉,涌現了一大批各種形態的都市農業[3]。如以生產性為主的國家級蕭山現代農業開發區,集生態旅游和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杭州生態園以及1000hm2西湖龍井茶基地,富陽市900hm2蘆筍基地、余杭區1600hm2中華鱉基地等等。各縣市區都市農業發展勢頭迅猛,地方上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增加。
以都市農業發展態勢較好的蕭山區為例,2011年全區農業總產值達到84.22億元,畜禽、水產、蔬菜、花木、茶果等5大支柱特色農業比重占89.6%,2011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1418.33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147.86億元,旅游休閑產業增加值51.93億元,根據蕭山區農辦提供的81家都市型農業單位數據顯示, 2011年底總資產31.05億元,固定資產凈值11.55億元,全年總產值31.05億元[4]。
SWOT分析是將組織所處內外環境所形成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風險(threats)4個方面的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以尋找制定適合組織實際情況的經營戰略和策略的方法。SWOT方法自形成以來,廣泛應用于組織戰略研究與競爭分析,成為戰略管理和競爭情報的重要分析工具。分析直觀、使用簡單是它的重要優點。即使沒有精確的數據支持和專業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
2.1 優勢
2.1.1 區位優勢明顯,社會需求強勁
杭州市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杭州是長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市域面積16596km2,耕地面積1860km2,素有魚米之鄉、茶葉之都、絲綢之府、花果之地的美稱。農村經濟發達,農業機械化基礎扎實,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和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之一。隨著杭州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品質、城市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不再一味追求工業化生產的食品,更加渴慕綠色、健康、純天然的食物。不但追求舒適的生活,更加向往健康、低碳環保、無污染的生活環境,所以科技含量高的、生態型的都市農業便成為人們所期望的農業模式。
2.1.2 發展思路清晰,戰略規劃科學
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首先確定的是以優勢產業為發展基礎,即重點發展茶葉、蔬菜、花卉苗木、水產、節糧型畜牧、竹業等6大優勢產業和水果、干果、蠶桑、中藥材、蜂業5大特色產業,在有效提升傳統農業的同時,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等新興產業。堅持“三化同步”和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策略,以“兩區一基地”項目建設為主抓手,使得杭州市都市農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2.1.3 機制創新不斷,政策體系完善
杭州市不斷創新機制,完善政策體系。改革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落實“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的財政支農資金分配新機制,創新政策性農業保險模式,探索財政支農的新途徑。貫徹實施《浙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出臺多個配套政策,推進土地流轉政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使農民合作組織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杭州市在發展都市農業進程中不斷改革創新,在實踐中總結歸納新做法,在探索中提煉提升新政策,不僅僅是每年數億元的資金投入,更注重從創新體制、完善機制和落實政策上給都市農業發展以強有力的扶持。
2.2 劣勢
2.2.1 基礎資源供給不足
杭州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3hm2,近年來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使得優質農業用地不斷被征用,面積不斷減少。根據《杭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和基本農田劃區定界的部署,濱江區、江干區、拱墅區、西湖區的基本農田保護率已經降到45%以下。都市農業發展空間受到嚴重制約。由于杭州市靠近沿海,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盡管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農業基礎設施、水利水電的建設投入,但農田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有限。每年的水災、旱災都給杭州市的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損失。近10年來,災害損毀耕地面積平均每年在400hm2以上[5]。
2.2.2 環境氣候產生不利變化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杭州年、季氣溫呈上升趨勢,秋冬季節尤為明顯,年日照時數明顯減少。對杭州來說,冬春季節氣溫上升,春小麥將減產;夏季高溫天數增加,早稻遭受高溫逼熟概率增加,產量將會呈減少趨勢;秋季氣溫上升、日照減少,晚稻、單季稻發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縮短,導致產量下降。另外,氣候變暖后,農藥、化肥等分解速度加快,施用量將增大;冬季溫度升高有利害蟲安全越冬,春夏秋升溫有利昆蟲繁衍、雜草生長。因此,氣候變暖可能會加劇病蟲害的流行和雜草蔓延,農藥用量增加,將會導致農作物種植成本提高和產量減少[6]。
2.2.3 都市農業推廣有待深入
都市農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一個便捷完善的服務體系支撐,需要提供相關的知識、技術、設備和生產資料,建立服務支持平臺,并要由家庭、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除規模化生產企業外,目前杭州都市農業的發展大都是各家各戶分散進行,憑經驗選擇種植類型、種植方式,處于自發和無序發展狀態。什么時候種植什么品種、不同的品種如何進行種植、病蟲害怎樣防治、有機肥如何制造、哪些資源可以用于農業生產、如何處置副產物、如何循環生產等相關知識的獲取途徑很少甚至缺失。目前能提供相關知識、技術和設備的企業和科研機構數量不足以滿足需求。
2.3 機遇
2.3.1 城市化發展不斷前進
城市化進程離不開都市農業作為支撐。都市農業是城市化的必然選擇。杭州在新世紀將加快實施大都市發展戰略。發展都市農業既是杭州建設大都市的重要條件,也是提升杭州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隨著杭州城市化迅速發展,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城市人口逐漸增多,城市人口所需的糧食、蔬菜、畜牧產品以及生態休閑等消費需求也隨之迅速增加,為都市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消費市場,也成為都市農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2.3.2 生態消費意識逐漸增強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綠色農業、生態食品和觀光休閑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健康飲食、生態消費、郊游度假逐漸在當今社會流行。杭州可利用的生態資源非常豐富,有利于發展都市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休閑度假產業。
2.3.3 投資環境不斷改善
杭州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連續4年被世界銀行評為“中國投資環境金牌城市”的榜首,有著“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最佳旅游城市”等諸多殊榮。近年來杭州市在農業招商引資方面出臺諸多優惠政策,并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做法,吸引國內外資本在杭州投資農業,涉及的產業有種子育苗、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以及休閑觀光等。
2.4 挑戰
2.4.1 土地資源
杭州市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3hm2,再加上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大量可用農業地塊被占用、轉移用途,農業用地面積急劇減少,都市農業的發展空間受到嚴重約束。擺脫土地資源不斷減少的困境,尋找拓展都市農業發展空間的方法,將是都市農業發展不可回避的挑戰。
2.4.2 勞動力成本和農產品價格
隨著社會的發展,二、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不斷增高,農民就業機會逐漸增加,導致從事農業的人員不斷下降,更多農民選擇收入更高的進城打工而放棄在家務農。據統計,2011年杭州市農村勞動力為195.6萬余人,純務農人口僅22萬余人,占11.5%,勞動力的缺失導致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成本逐年增高。而與此同時,由于技術含量不高、市場產銷信息不暢、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市場波動頻繁等諸多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產生不利影響。
2.4.3 技術型人才的缺失
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調節作用,與白介素-2、自然殺傷細胞一起構成免疫調解網絡[18]。呂鐵鋼[14]、胡廷俊等[19]的研究結果,多糖有促進血清干擾素和白介素-2的作用。本試驗結果表明,添加松籽的試驗組相對于對照組均有促進干擾素-γ和白介素-2釋放的作用,與呂鐵鋼和胡廷俊等研究結果一致。原因是不飽和脂肪酸是磷脂的組成成分,可以影響細胞膜的流動性,因為膜的流動性的變化會影響動物機體的免疫性能,所以增加細胞膜的流動性就會增強淋巴細胞白介素-2的受體表達,從而導致機體的淋巴細胞的有絲分裂受到抑制,影響免疫調節的作用。
技術型人才缺失。據統計,在杭州市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總數的41.3%,大專及以上的僅占1%,杭州市每萬人中僅有農業科技人員13.5人。現代都市農業發展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和效益,是農業的高級化發展,需要大量引進有專業知識技能和高水平管理能力的開拓創新型人才,以目前的勞動力數量和文化素質水平對農業新技術的認知、接受和應用能力都將影響都市農業的深入發展,因此更多地吸引人才研究農業,投身農業是一項重大挑戰。
3.1 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拓展發展空間
在土地資源缺乏的條件下,走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道路是杭州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高效生態農業是集約化經營與生態化生產有機結合的現代農業,通過追求高的物質裝備、高的人力資源優勢實現高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高的土地產出率,從而達到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7]。另一方面積極拓展都市農業的發展新空間,在發展規模化農業、提高資源利用水平的同時,注重提升科技要素的投入,通過運用新技術、新材料開辟農業用地面積,如在工業廠房屋頂進行農業種植,在居民樓陽臺進行蔬菜種植等。
3.2 掌握氣候動態信息,調整種植規劃
隨著杭州市多處自動氣象站的建立,一手的氣象資料越來越豐富,也更能反映局部特點,加之3S等先進氣象技術日趨成熟,可利用先進技術和現有資料進行新一輪作物種植調整,使其更符合氣候變化特點和當地生產實際。通過網格化技術和高精度地圖,對都市農業重點發展的農產品進行鄉鎮、村一級的區劃,判別適宜區、次適宜區和不適宜區,避免盲目引種帶來損失。
3.3 推廣標準化生產模式,提高技術普及
3.4 推進農機化進程,完善服務模式
為加快都市農業建設的步伐,農機部門除在都市農業與機械化配套問題上進行研究之外,還要在服務模式上進行探索,以促進兩者的協調發展。根據實際可著力發展以下4種服務模式:國家財政出資建立示范基地模式;集體出資建立作業公司模式;種養大戶自備農機自我服務模式;農機專業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模式[8]。
3.5 優化人才機制,提高科技素質
建立完善農業科技培訓幫扶機制,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知識素養、專業技能。注重同本地院校聯合,培養都市農業發展所需實用型人才。同時要吸引現代化農業領域的高端人才,建立相關的人才優惠政策,為高端農業科技人才提供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設立農業高科技人才發展基金,吸引、鼓勵有項目、有成果的人員來杭州對現代都市農業投資建設、經營管理、創業。
都市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手段之一,隨著杭州市都市農業的發展,都市農業將會面臨更多、更細、更復雜的問題,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調節的機制作用,合理調整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戰略,把握發展方向。這對深化“東方休閑之都”和“品質生活之城”內涵、增強杭州市農業現代化整體綜合競爭力,實現杭州市都市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方志權.論都市農業的基本特征、產生背景與功能[J].農業現代化研究,1999,20(5):281-285.
[2] 句芳.都市農業到底具備多少項功能[J].產業經濟, 2007(2):15-16.
[3] 朱明芬,陳隨軍.試論都市農業園區功能及其強化對策[J].浙江農業學報,2006,18(1):7-11.
[4] 高爾榮.杭州蕭山區都市型農業發展探析[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2(6):42-43.
[5] 趙哲遠,吳次芳,吳妍.杭州發展都市農業的土地政策支持[J].水土保持學報,2003(10):147-151.
[6] 朱蘭娟,宋健.杭州四季氣候變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07(28):59-62.
[7] 顧益康,黃沖平.浙江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戰略與思路[J].浙江農業科學,2008(2):125-128.
[8] 徐自鑫,胡可軍,柯有柱.發展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現代化[J].湖北農機化,2007(2):4-5.
(責任編輯:張才德)
TU98
B
0528-9017(2014)02-0290-04
文獻著錄格式:楊彥林,王人民.杭州市都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浙江農業科學,2014(2):290-293.
2013-12-13
楊彥林(1983-),男,在讀碩士生,從事農業標準化制度研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E-mail:yylwor@hotmail.com。
王人民。E-mail:wanrm@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