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國家 CDC、江蘇省CDC、杭州市CDC、泰山醫學院等單位利用100多株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信息,對于系統發生、溯祖、病毒分型以及遺傳譜系進行了分析。繪制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動態重配模式和傳播路徑。該研究成果于2014年1月2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
近日,中國農科院加工所、內蒙古蒙都羊業食品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羊肉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成果通過了由中國農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專家組孫寶國院士、劉旭院士等9位專家一致認為,該成果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羊胴體近紅外分級、風干羊肉人工模擬氣候風干技術等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該技術在內蒙古、寧夏、新疆等肉羊主產區的龍頭加工企業中推廣應用,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完成的“酵母多糖微量元素多功能生物制劑研究”項目通過農業部科技教育司組織專家的成果鑒定。經鑒定,該項研究成果達到同類研究國際先進水平。
該項目采用微波誘變,篩選出既富含鋅、鐵微量元素,又高產多糖的遺傳性狀穩定的新酵母菌株,并獲得1項專利。
近日從華中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動科動醫學院的研究成果“豬可食性組織中喹烯酮最高殘留限量標準制定”,成為我國首例自主研究確定的食品安全標準,實現了動物性產品中有害殘留物的正確識別和含量分析,填補了喹烯酮在動物性產品中安全控制標準的國際空白。
據介紹,此項成果采用了國際前沿的放射性示蹤技術和質譜聯用技術,國際上對于本品的食品安全性未開展過研究,日前此項成果經過農業部科教司專家鑒定為國際領先。
“不斷創新”是集團的核心價值觀。2013年,正大集團飼料生產線全體員工在郭文昌副董事長、邵來民資深總裁的領導下,在地區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在創新工作中堅持五個有利于:有利于現場改善,有利于安全生產,有利于品質保障,有利于節能降耗,有利于提高生產力。注重“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個途徑,一方面注重調動廣大員工的熱情,一方面組織技術骨干有針對性攻關。 2013年共產生創新項目809項,推廣創新項目383項。特別是有5項創新項目獲得國家專利,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和安全效益,極大的調動了廣大員工的參與創新工作的積極性。
獲得專利項目分別是:顆粒飼料分級篩進料裝置、提升機防跑偏裝置、水產飼料卵磷脂添加裝置、顆粒飼料制粒機自動加料系統、用于碼放物品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