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躍威
在沒有統籌規劃前,單獨開放原油進口權,實體石油企業經營中的價格風險在國內將無處卸載,勢必沖擊整個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廣匯能源近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已收到商務部批復文件,賦予其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資質,今年安排進口允許量20萬噸,公司還可根據市場情況將原油銷售給符合產業政策的煉油企業。一石激起千層浪,原油進口權又成了熱門話題。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我國石油和原油表觀消費量分別達到4.98億噸和4.87億噸。2013年全國原油加工量累計達4.7858億噸,而總煉油能力預計達到6.14億噸,年度煉油的富余產能達到1.35億噸,有1億多噸歸地煉所有。
據稱,由于缺少原油進口權,地煉的開工率普遍不足20%,設備閑置達70%左右。因此,市場相關各方都將不滿情緒發泄給了國有石油公司,好像原油進口權發給了地煉,國內市場就具有充分競爭條件,消費者就可以在各類型石油企業打折促銷中獲得實惠,既往國有石油公司用“排產”計劃進行煉油生產管理的模式就可以被廢除了,國內石油企業的生產效率就能得到促進和提高。類似“抱怨”不知凡幾。
由于石油產業鏈相對太長,相關的技術經濟隨技術進步和創新顯得更加復雜,價格關系隨石油金融工程工具的創新甚至是被暗箱操作,使原油這原本一般的國際貿易品變得更加神秘,市場競爭隨產品質量、環境等標準的提升凸顯著政府的管理能力。由此,上述既有的認知很快就變成了落后的“生產力”或“政策選項”,于是,這種市場躁動也就完全可以理解和原諒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原油走進主流能源市場,美歐等國就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石油市場。在國際石油市場,只要愿意承擔國際原油采購風險,有能力滿足本國市場達到質量標準的穩定石油供給且不進行壟斷性經營,那么,任何企業都可以參與從原油進口到成品油銷售全產業鏈的任何一環或全部的經營,幾乎不需要什么特批(特別是美國,但原油出口例外)。
這些國家的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協助石油公司打開資源國市場的大門,并努力確保參與國內原油供給的石油公司在國際市場上不受到歧視,以及為其提供在獲取原油過程中的安全保障。
在國內,他們通過制定石油生產儲運等過程中以桶為計量單位的數量型環境傷害的巨額處罰標準,倒逼企業自覺走環境友好之路。同時對油品質量、價格和交易方式進行嚴格的監管,嚴厲打擊壟斷市場、操縱價格、坑害消費者和污染環境的不法行為。這樣,不僅使實物貿易市場能有一個良性的競爭環境,同時,對具有避險功能的石油期貨市場也能進行實時監控,掌控金融資本通過商品交易所索利過程中給實體企業帶來的風險,維護價格發現、資產配置、規避風險等功能的正常發揮作用,而非進駐實體石油公司“噓寒問暖”。
于是,參與美歐等國市場經營的石油公司需要不間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增加產品種類和提高質量,避免因環境污染或對消費者造成傷害而受到政府重罰;需要不間斷地對管理能力創新與提高,如利用原油評價技術選擇最優煉制方案,利用不同船期的原油制訂“排產”計劃,以確保煉油裝置運行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利用大宗商品交易所內的原油等金融工具進行避險和資產配置,在規避價格風險的同時,使企業的贏利能力最大化。
回望國內,我們距離石油的市場化目標還有太多的路要走,現在還依舊沉醉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模式中,始終不能有效地從國民經濟運行的總體安全上進行規劃。政府職能部門各自為政,從自己部門利益出發,多形成有利于自己部門的政令,結果使政令要么被困紫禁城,要么成為個別部門或利益群體自娛自樂的游戲。
時下,我們缺乏與石油相關的避險市場和工具,因此,在沒有統籌規劃前,如若單獨開放原油進口權,實體石油企業經營中的價格風險在國內無處卸載,必將沖擊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盡管在5月28日第十一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上,證監會副主席姜洋表示,爭取在年內推出原油期貨(這是官方首次給出的上市時間表),但論證至今,只是要推出單一原油的期貨合約,且合約標的油種、合約單位等重要期貨基因都有利于金融資本的運作,而不利于大型石油企業的避險,所以,含有自娛自樂的味道。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看,放開原油進口權后發生國內成品油產能過剩的概率會增大,當沒有避險市場和工具護航的情況下,相伴而生的價格戰會傷及所有國內的石油企業,降低其內生的創新能力。同時,走鐵礦石國際采購彎路的概率攀升,即只要中國公司進場采購,價格就會“自然”飆升。一旦采購時的溢價風險無法消化,則企業不是走向衰落并最終將風險轉嫁給銀行,或將價格風險轉嫁到國內消費者身上,進而會推高國內成品油的價格。
從煉油加工技術看,中國石油2008年后投巨資建立了自己的原油評價重點實驗室,為內部煉廠資源優化提供著優質服務。而中國石化更早就投資建立了原油評級體系,2004年又投巨資整合內部技術力量,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油評價數據庫系統。在原油采購、生產經營、設計科研等各領域發揮著重大作用。而地煉不具備這種軟硬并存的技術實力,很難實現采購原油加工價值的最大化,一旦地方政府質量監管部門放水,消費者的權益和環境安全容量堪憂。
有鑒于此,放開原油進口權不應僅作為單一的產業政策出臺,也不應簡單地配套一些取消燃料油消費稅或降低關稅之類的措施進行輔助,應該重點考慮的是開放原油進口權后實體石油企業該如何避險,如何保證國內通貨膨脹不因石油政策調整而上漲。
換句話說,千萬別不配置救生器材就一腳將石油企業全都踢到藍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