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放放 張明德
2013年10月18日,“未來十年的中拉關系”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研討會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湖北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以及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的國際問題專家學者40余人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圍繞“中國和拉美國家關系的現狀與未來”、“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中拉合作”、“拉美與亞太地區的合作和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中國和拉美國家關系的現狀和未來
與會專家學者都認同,在過去的10年里,中拉關系在各個領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發展。中國同巴西、墨西哥、秘魯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同阿根廷、委內瑞拉等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同所有拉美與中國的建交國建立了外交部之間政治磋商機制,雙方政治互信不斷鞏固。中拉經貿關系取得跨越式發展,貿易額成倍增長,2012年達到2,614億美元,中國成為拉美國家第三大貿易伙伴,是巴西、智利等國的首要貿易伙伴。中國同智利、哥斯達黎加簽署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中拉雙向投資不斷擴大,成為中拉經貿關系發展中的又一個新亮點,中國成為拉美第三大投資來源國。中拉人文交流也取得新的進展,雙方政府提供的互派留學生名額逐年增加,幾十所孔子學院、孔子學堂在拉美開辦,每年眾多文化、教育、體育、文藝團組互訪,有力地促進了中拉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也有學者認為,追求發展是中國和拉美國家的共同目標,中拉經貿合作是中拉關系發展的重要基礎,是一個亮點,并且大有發展空間。中拉經貿合作的領域在不斷地擴大,貿易往來的商品種類不斷增多,特別是中國已經不再是主要進口拉美的能源和資源性原材料。中國對拉美國家的投資更多地渉及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和關乎民生的一些建設領域,如公路、鐵路、電力設施等。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中拉經貿合作目標是要達到雙贏,是一個長期的戰略而非權宜之計。經貿合作與競爭是同時存在的,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也是合乎邏輯的現象。為此必須避免出現有損中拉經貿合作的事件,中拉雙方應共同采取措施防止極端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防止不必要的“反傾銷調查”。充分認識合作和競爭的合理性和不可避免性,通過對話協商和談判解決經貿合作中出現的分歧,以包容的心態對待分歧,朝著共贏的結果努力。為相互投資合作創造更為良好的環境,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
與此同時,與會的專家學者更為關注中拉關系的未來發展。有學者指出,中拉關系的全面發展特別是經貿關系如何取得可持續發展是我們更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大問題。2008年11月,中國政府發布了《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該文件表示,中國從戰略高度重視發展同拉美國家的關系,對中拉關系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意義。但拉美國家對此回應是不夠的,至今沒有共同的回應,或者說沒有達成一個共識(智利在2009年提交了針對《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的回復文件,巴西、墨西哥隨后也提交了一份政策文件)。其次,拉美各國相互之間情況不盡相同,他們根據自身國家利益采取不同的政策。對國際形勢的看法以及各自在國際格局中所處的地位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應對政策和策略,這可能是拉美國家難以形成統一的對外政策的原因。未來需要重點研究如下問題,如:拉美如何與世界相互影響?中國和拉美又應當如何相互影響?中國與拉美國家都應明確相互之間各自應扮演什么角色。
拉美學者特別強調,今后10年要特別關注改變基于商品貿易的經濟關系的可能性,中拉經濟關系不僅僅是農產品、能源、礦產品等物品的交流。拉美國家對中拉經貿關系除了喜悅以外也有焦慮感。要承認互補和競爭同時存在,承認中國商品涌入對拉美工業的沖擊,要思考能為緩解這種焦慮做些什么。中方學者認為中拉應當重新審視現有的貿易模式,可以重新思考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因為先前的規則都是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可以研究簽署類似于《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那樣符合中拉合作特色的貿易協定。國際經濟體系和貿易體系在深入變革中,中拉要有全新的理念來應對。在社會治理方面,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可以與拉美共享,拉美國家也有類似追求。中拉合作的空間還很大,要辯證地看待挑戰和機遇。
人才缺乏是中拉關系面臨的一大難題,要著力培養一大批適應中拉關系發展所需的人才,他們應該是多領域、多學科、綜合型的人才。他們應是既懂語言,又了解對方國家法律法規、風土人情、信仰和習慣等方面知識的人才。這將是一項極其龐大的工程,依靠現有的政府獎學金制度已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建議讓所有與中拉之間合作交流有關的社會團體、企業、大專院校、民間組織都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大工程,以適應未來中拉關系發展的需要。
二、全球治理視角下的中拉合作
與會的專家學者認為,國際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和個別發達國家單方面調整貨幣政策等,對中國和拉美國家產生了負面影響。發展中國家出口大幅下滑,熱錢流動頻繁導致匯率波動加大,金融市場不穩。2013年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普遍下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拉美國家而言,任何國家經濟的發展都不可能與世界經濟的發展、地區經濟的形勢毫不相干。需要研究世界經濟的發展狀況和全球金融危機對中拉關系產生什么影響?中拉在哪些方面可以合作應對?同時,全球治理的內涵已經不僅停留在經濟層面,它渉及到全球氣候、環境、社會、安全等諸多領域。需要研究中國和拉美國家如何參與到全球治理的進程中去,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加強相互的磋商和合作?又如何維護好自身的權益?共同應對好這一挑戰,使之更具有建設性、有效性和互利性。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東盟等對話和磋商合作機制在國際政治經濟體系變革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需要這類集團和機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中拉應爭取使二十國集團中的新興國家和金磚國家等新興集團發揮好作用,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這對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要。拉美學者強調金磚國家峰會機制有潛力在21世紀成為重要的組織,目前它是世界重要新興大國定期會晤的平臺。有專家指出,二十國集團作為現有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新興國家需要從中發現合作的機會;特別是中國和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都是二十國集團成員,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與拉美新興大國應通過磋商協調立場,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力爭為發展中國家贏得更多話語權,目標是要推動國際關系更加公正和合理。
巴西學者強調,巴西的全球戰略是謀求世界大國地位,在國際體系中有更多話語權,謀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主張全球治理體系的多極化,貿易伙伴多元化,主張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和沖突。巴西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立場有很多共同點,希望與中國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二十國集團等場合采取聯合行動。同時也應當承認,在應對全球治理的各個方面,拉美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拉美并不能完全理解中國的一些國際和地區政策。
三、拉美和亞太地區的合作和可持續發展
有學者認為,從全球層面來看,經濟全球化、地區一體化趨勢還在繼續。拉美一體化始于1960年,是世界上推動經濟一體化最早的地區;次地區組織相對成熟,2012年12月,涵蓋所有拉美國家的“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宣告成立,標志著拉美一體化取得重要成果。東亞和東盟經濟一體化起步較晚,但一體化邏輯相似且發展迅速。地區一體化進程為推動區域內經濟貿易的合作交流以及推動與其他地區跨區域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巴西學者特別強調地區大國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作用。拉美學者同時指出,由于拉美國家本身政治制度、國力和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地緣政治取向不同,又受到內政的制約,在跨區域合作問題上政策不盡相同。加之美國推動TPP和由東盟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進程,有可能導致亞太和拉美部分國家面臨選擇困境。東亞—拉美論壇(Forum for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Cooperation)幾乎停止運作便是例證。
關于可持續發展問題,與會的專家學者們主要圍繞中拉之間在能源合作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展開熱烈討論,認為未來能源問題對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能源的占有量和新能源的開發和使用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能源問題引發的國際及國內問題屢見不鮮。中國和拉美在能源上的合作對于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性,既有互補性又體現了現代能源供求關系,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中國在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的同時也在積極開發新能源,特別是在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方面取得成果,可以與拉美國家合作共享發展成果。
拉美學者認為,妥善應對城市化帶來的負面現象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出現貧富差距擴大,部分人群被邊緣化,社會不公現象凸顯,拉美在這方面是有教訓的,可以與中國城市化出現的類似問題交流看法。出路是采取包容性的、體現社會凝聚力的政策。此外,暴力犯罪問題是對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全球暴力犯罪(包括兇殺、綁架、販毒集團武力反抗等)最嚴重的10大城市中拉美國家城市占了多數。暴力犯罪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心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公眾對政府和司法機構治理暴力、維護穩定的能力喪失信心,也嚴重損害了拉美國家的國際形象。中國倡導的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的和諧理念值得拉美借鑒。
總之,與會的專家學者都認為,未來10年的中拉關系既擁有機遇也面臨挑戰。中國和拉美國家求合作、謀發展的意愿強烈,無論是在國際層面、地區層面,還是在雙邊關系層面,都已具有比較完整的合作交流機制。今后需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探索新的思想、新的理念,采取新的措施,使中拉關系取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