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月2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新迷戀:法國葡萄酒 2004年,當波爾多國際葡萄酒學院招管理專業學生時,僅有20名學生。現在人數已達105名。最令人吃驚的不是規模,而是人員組成:中國學生幾乎占30%。 無論從文化還是經濟看,葡萄酒都是法國傳統的重要部分,但各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層使其風靡全球。到2016年,全球葡萄酒消費有望增長9%,達到1820億美元,而大部分需求來自中國。 這種態勢令某些法國人不安,并偶爾演化為暴力仇外事件——去年8月,在法國蘇玳,一群學葡萄酒工藝的中國學生遭襲擊。這些法國人還擔心,將來某一天,人口眾多、地域廣闊的中國會令法國在葡萄酒業的地位黯然失色。他們甚至害怕,中國學生的到來預示著中國人接管法國葡萄酒業的開始。 此類擔憂毫無道理。中國興趣激增,不僅是法國經濟的瑞兆,法國釀造商和中國學生建立關系也是兩國巨大的文化紅利。 中國擁有穩固的葡萄酒釀制傳統,很多人會對此驚訝。事實上,法國學校的許多中國學生在攻讀碩士學位,他們在中國已完成本科學業并有相關工作經歷。正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法國釀酒商將知識傳播到美國加州,并激起全美對法國飲食和文化的興趣,中國學生也將尊重法國文化并與同事和客戶分享。 讓法國真正受益的是經濟。法國占中國葡萄酒進口的48%。據預測,2012至2016年,中國葡萄酒消費將增長40%。中國人不喜歡廉價酒:盡管人均葡萄酒消費量排第20位,人均消費額卻排第4。 部分法國人擔心,隨著中國的興趣與日俱增,財大氣粗的中國人將買下法國所有葡萄園。這種擔心被夸大。法國有8000多個酒莊,大量葡萄園仍歸法國所有。全球化在重塑每個行業,墨守成規的法國葡萄酒業也不例外。但即便是中國這樣龐大、強勢的全球化力量,也只會使法國葡萄酒受益而遠非破壞其傳統。▲(作者威爾森·沃恩迪克,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