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香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業績評價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企業業績評價是企業為了衡量其既定目標的實現程度,以及企業內部各部門對目標實現的貢獻程度的一個評判過程。業績評價指標包括兩類,一類是財務指標,另一類是非財務指標。兩類指標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有著各自的有優勢和劣勢,下面主要介紹一下這兩類指標。
一、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依據評價的基礎不同分為四大類:
一是盈利基礎的業績評價,主要包括凈收益指標、每股收益指標、投資報酬率指標。三個指標各有優勢和劣勢,凈收益這一數據可以通過會計報表直接取得,并且具有可比性,既可以與企業的歷史數據進行比較,以便了解企業的業績變化,又可以在相同規模的不同企業間進行比較容易進行比較。每股收益指標是用凈收益除以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數,每股收益指標比凈收益指標更加進步了一些,它可以在不同規模的企業之間進行比較,是股東更能直觀清楚的看到財富的增加。然而凈收益指標和每股收益指標共同的缺點就是都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比如一項研發活動需要很長的時間,對將來企業的價值創造是有益,但是它卻不能及時反映到企業的會計報表中,從而造成業績評價失效,又因為經理人員很容易控制會計報表的質量,同樣使得凈收益指標失去效應。投資報酬率指標將凈收益與股東投入的資本聯系起來,可以有效的反映投入產出關系,可以綜合反映資產的使用效率。然而投資報酬率指標不適合公司不同發展階段的比較,因為不同的發展階段投資報酬率會有變化,比如在企業開辦初期,資產比收益增加的多,投資報酬率較小,這并不能說明企業的業績不好,而在企業的衰退期,資產比收益增加的少,投資報酬率較大,這也不能說明企業的業績良好,所以在采用投資報酬率指標評價企業業績時,要根據公司的發展階段進行。
二是剩余收益基礎的業績評價,主要包括剩余權益收益、剩余凈金融支出、剩余經營收益三種表現形式。這一基礎的指標主要是使用管理用會計報表的數據進行計算,取得最大的收益,為股東創造價值。這類指標還能夠協調公司各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使公司整體利益最大化。但是它不便于對不同規模的公司和部門進行業績比較,因為剩余收益是一個絕對值指標,所以在不同規模的公司和部門不具有可比性,因其使用管理用會計報表的數據計算,剩余收益指標的有效性依賴于會計數據的質量。
三是經濟增加值基礎的業績評價,經濟增加值是企業稅后凈經營利潤與該企業加權平均的資本成本的差額,是為出資人創造的“真正的利潤”。通常在計算企業的經濟增加值時需要對會計數據進行一些調整,其調整因素主要包括研究與開發費用、利息、資產折舊費用、重組費用和為建立品牌、進入新市場或擴大市場份額發生的費用,因為經濟增加值將這些費用都視為投資,認為它們都是對企業的未來利潤有貢獻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在會計上直接計入成本費用,經濟增加值要求將其在一個合理的期限內攤銷;利息在會計上計入當期財務費用,經濟增加值要求將其在一個專門賬戶中資本化并在開始生產時逐步攤銷;折舊費用在會計大多使用直線折舊法處理,經濟增加值要求對某些大量使用長期設備的公司,前期少提折舊,后期多提折舊。經過上述的調整,經濟增加值直接與創造股東財富相聯系,使得股東對公司的業績評價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可以作為業績評價指標,它還可以作為企業全面財務管理和薪金激勵體制的基礎,把企業的資本預算、業績評價和激勵報酬三者結合起來,為企業創造更多的財富提供支持。然而經濟增加值亦是個絕對數指標,在不同規模公司業績之間不具有可比性,容易在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誤導使用人。如今很多經濟學家對經濟增加值的計算存在爭議,所以它只能在一個公司的歷史分析以及內部評價中使用。
四是市場增加值基礎的業績評價。市場增加值是總市值與總資本的差額,因總市值中包含了投資者對風險的判斷和對公司業績的評價,它可以反映公司的風險。從理論上講,它是做好的評價指標,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股票價格受股市總水平的影響,投資人經常做出錯誤的預期,使得股價偏離企業價值,股價的變化并不能反映業績的變化。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其市值估計是不可靠的。對于上市公司來說,它也只能計算整體市場增加值,不能用于企業內部業績評價。
二、非財務指標
在企業業績評價中,比較重要的非財務指標有:市場占有率、質量和服務、創新、生產力、雇員培訓等。與財務指標相比,這些指標不容易量化,應用起來比較困難,其綜合性、可計量性、可比性等都比財務計量指標差之甚遠。但非財務指標可以直接評價創造財富活動的長期業績,而財務指標只能評價企業的短期業績。短期指標忽視了價格水平的變化,忽視了公司不同發展階段的差異,使用歷史成本的會計計量會歪曲經濟現實,從而誤導使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