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遷
摘 要: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快速發展,成就倍受矚目,然而,隨之出現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在經濟生活中屢見不鮮、屢禁不止,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案件頻頻發生。為此,本文就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問題進行分析,揭示其表現形式及其原因,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財務造假;防范措施;表現形式;職業道德;法律法規
一、概述
(一)財務造假的概念。財務造假是指會計從業人員等一系列的相關財務人員本著滿足個人需求及其會計主體的經濟利益為出發點,在日常經濟操作中違反會計人員從業準則,或者借助于法律以及企業準則的不完備之處,打擦邊球,對財務信息加以更改,進而達到從中謀取不當利益的目的。
(二)財務造假的特征
1、以管理層為主體的集體舞弊;2、以會計數據信息作為造假的客體;3、造假不能改變企業真實的盈利狀況。
(三)財務造假的危害。財務造假的目的在于實現不良動機或者是為獲得非法利益,是一種明知故犯的行為。對各方面的危害表現如下:
1、不利于企業健康的生存和長遠發展;2、導致會計行業的信用危機;3、破壞市場經濟秩序;4、損害有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二、財務造假的表現形式
(一)虛增資產
1、虛增流動資產。企業通常進行財務造假,來粉飾財務報表,使得企業看起來在市場中資本結構比較好、發展趨勢良好等等,主要表現為現金造假、應收項目造假及存貨造假;2、虛增固定資產。眾多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中可以看出在建工程項目下作假的居多,這是由于在建工程通常有工期、所涵蓋的內容廣或者有安裝周期等特點造成。
(二)虛增利潤
1、虛增收入。上市公司為了在行業當中處于比較優秀的地位,往往要虛構利潤,而收入扣除相關費用最后才會形成企業當期利潤,為了保持持續穩定增長的利潤率水平,企業往往虛構收入;2、削減成本與費用。調整企業的利潤除了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則是削減企業的成本與費用,將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費用予以資本化進行調節利潤。
三、財務造假的成因分析
(一)內部原因
1、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2、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3、財務人員誠信水平低;4、企業籌措資金壓力大。
(二)外部原因
1、外部監管體系不健全;2、業績評價指標不科學;3、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4、相關審計工作不到位。
四、財務造假的防范措施
(一)企業內部防范措施
1、改善公司治理模式。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機構應是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組成的,從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股權結構出發,必須改善成員結構,權責分離,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約、權力制衡機制,分散公司的控制權,優化股權結構和治理機構,分散股權與內部控制制度相結合,確保董事會、監事會的獨立性;2、健全企業內部控制。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明確職責和權限、明確分工,預防財務造假的發生;3、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加強對財會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制定會計道德規范,增強會計人員的誠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財務造假現象;4、優化企業各種資源。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企業現有及其潛在的資源,保障企業的持續發展。
(二)企業外部防范措施
1、完善會計監管體系。針對目前的會計監管體系,應在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這兩方面加強;2、完善業績評價指標。改變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中片面地集中在利潤、收益等財務指標上,重視非財務指標的衡量和評價,通過轉變業績評價的觀念,從整體效益出發,加強企業業績評價考核工作,建立激勵報酬機制;3、健全現有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壓縮財務信息粉飾的空間,增加財務報表附注,進一步完善并嚴格規范關聯交易等的披露;4、加大審計工作力度。在對上市公司進行審計的過程中,注冊會計師應克服經驗主義,始終保持著審慎的職業懷疑態度去面對審計業務的每一個過程,要竭力克服依賴于財務經驗這一惰性心理。
五、結束語
總體來看,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是一個復雜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它需要全體人民的團結一心和共同參與,防范打擊財務造假,凈化市場環境,是一項復雜而長遠的系統工程,社會各個部門需要將更多精力用于自身應盡的職責之上,完善制度建設,扭轉違法違規活動造成的危害,確保市場的公平競爭乃至整體經濟體系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義民.財務造假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J].中外企業家,2013,(24): 145-159.
[2]李梅.如何防范企業財務造假[J].中國市場,2012,(18): 87-88.
[3]孫美野.財務造假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研究[J].商情,2013,(40): 105-106.
[4]項韶華.會計舞弊的識別與防范治理[J].中國經貿,2012,(22):163.
[5]景剛,郝春臨.淺談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13,(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