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佳
摘 要:高校德育環境是由很多系統組成的,組成它系統的各種因素同樣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這樣,德育工作鏈條才能成為一個合作、有序、和諧的有機整體。首先,這種整體需要有序的運作,同樣這種系統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組成結構,這種結構也當然的必須是有序的,結構的有序性才能表現出組織性,有了這種有序的結構才能達到不同組織層次的相互協調,德育功能才能表現出的分工合作、漸進統一進程。
關鍵詞:大學生價值取向;校園環境;影響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一、對大學生社會參與意識的影響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國家實力增強,大學生深受鼓舞,他們看到祖國的繁榮富強,體會到了國家的強大,他們擁護黨的領導,對領導者評價較高。他們在國家的強大過程中日益建立起了自豪感,充滿信心。勇敢上進、樂于奉獻的80后讓更多人看到希望、體味著感動。大學生作為一個群體,其思想傾向的主流是積極的、健康的。但在部分學生中也存在著對政治缺少信仰等問題。有的學生對政治知識模糊不清,社會公益活動意識淡漠,更無法發揮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主體意識。他們弱化自己的政治權利,不熱衷于參與社會群體活動。在資產階級思潮的沖擊和影響下喜歡個人英雄色彩的獨來獨往。在有的學生看來,高校德育理論課也屬于政治范疇,課程枯燥乏味,課程內容無關緊要,課程設計價值不高,學習的時候,保持一定的距離,考試時,臨時突擊,無法激發自身學習樂趣。但同時,他們又沒有很好的道德品德修養,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導致了高校危險時間頻繁發生。
二、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影響
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極大地張揚了當代大學生的個性,80.90后的大學生構成了目前大學教育的主體,他們對社會基本上能保持良好的責任意識,他們樂于奉獻,樂于服務于群體公共事業,樂業從事社會志愿者、宣傳者的工作,并在從事公共服務過程中很好地鍛煉自己。但個別學生仍然存在封閉自己,關心個人利益,不熱愛群體活動,對其他同學的社會公益性工作冷嘲熱諷的現象,個人個性發展、主體意識勃發,這作為一種價值理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深刻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特別是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大學生家庭責任觀念不強,由于生活在比較生活富裕的社會背景下,缺少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精神熏陶,他們心理自閉,精神古怪,有的叛逆性強,生存生活能力較差,出現眾多“啃老族”。一部分同學將大學生活集體生活的奉獻和索取的關系上,過多地強調索取,奉獻精神不足,片面強調個人回報和付出的所得到的滿足的比例大小。相當一部分同學不遵守集體規定,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團隊合作觀念的缺乏導致大學生對個人能力的過分自信或過分自卑,產生團隊工作程序臃腫影響個性發揮的思想。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首先強調個人的得失,當問題解決出現困難時不敢承擔相應的責任,社會責任感、集體責任意識、職業責任認識缺乏。
三、對大學生誠信品格培養的影響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觀有了重新定位,他們崇尚人人之間的誠信,秉承誠實的生活哲理,做人講原則、講誠信成為眾多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坐標。中國是一個重視誠信的國度,“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這一“誠信”的價值取向是兩千多年傳統文化的支撐。大學生也深受這種誠信品格的影響。然而特別是社會競爭的激烈,大學生面臨眾多壓力,他們深受社會誠信品格的考驗,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讓他們在物質利益和誠信品格堅守方面出現了矛盾和動搖,讓我校大學生逐步走向誤區。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輕于承諾,輕于判斷,一旦需要承諾兌現時又表現出逃避、規避、背叛的趨勢,影響了社會對大學生整體的評價,這都表現出了少數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的逐漸衰退。誠信是優良的社會品質,反映一個民族的核心競爭力,誠信品格的確是影響了對民族整體的評價。他是一個人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誠信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可以說沒有人們誠信意識的確立就沒有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的社會狀態就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然而目前個別大學生有的為了自己的利益,欺詐、學術造假、不守信譽、不守約。市場經濟領域中社會誠信品格的嚴重缺失,大學生也深受影響。
四、對大學生行為舉止的影響
當前,大學生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他們樹立了遠大的目標,他們鍛煉自己的技能,恪守自己的行為舉止,他們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他們善于讓別人從他的舉止發現他的內涵和修養。當代大學生尊重和服從國家利益,他們愿意為社會、為他人提供幫助和服務。但當代大學生在社會生活或公共場合中,常有一些道德行為的失范,如:不守秩序、不守紀律、坐車搶座、見到老弱病殘不讓座,遇到他人有困難冷漠對待,人與人之間缺少關懷和愛心,語言粗魯、行為粗野,這都反映了大學生們道德行為認知水平有待提高。某些學生不守規則,不講信用,大聲喧嘩、亂扔雜物、排隊加塞、衣冠不整等現象的產生與此有關,這既有傳統文化帶來的絮狀積淀,也有現實社會措施適當的影響。這種定位所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大學生道德由此部分喪失自己的信仰,缺乏真善美的評價標準。
大學校園處在社會發展的前沿,有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氛圍。大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社會經驗缺乏,這使他們在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方面與社會目標要求存在偏差。部分大學生生活缺乏計劃性,往往導致生活繁雜瑣碎起來,升學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等像幾座大山壓著他們有了懼怕,他們一致退縮,甚至覺得學校是社會的避風港,他們不愿意走出校門,缺乏心理平和、認真的生活態度,每天的煩惱使得他們在審美的取向上變得來越怪異,并利用這種怪異標新立異。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不健康、審美境界低俗、意志程度脆弱、人生態度悲觀失望,很大程度上束縛和制約著他們向高層次發展。造成問題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大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的深刻影響, 也有學校自身教育深化改革的問題。
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國文化模式的相互滲透,相互撞擊,對文化交流、綜合創新、文化發展進步起著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國民族文化的本土性和獨特性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嚴重威脅,更為嚴重的是導致了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不良的校園文化極易淡化一些青年大學生的理性關懷,弱化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或者個人主體意識。塑造大學生責任意識要從內外因素入手,既要基于大學生正處于學習、塑造階段的特點,也要在思想教育、導向等方面著力。另外,考慮到對大學生責任意識造成影響的各種因素,采用系統協調、綜合的方法,使這項工作成為一種多方面配合的體系,正確處理“利益”與“正義”的關系。培養與塑造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勢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朱紅,戴億綿.論高校德育中的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J].遼寧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2]何會寧.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機制的構建[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月第6卷第3期.
[3]張濤.要注意發揮隱性教育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作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8):88-91 .
[4]葛立東.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