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堅 (浙江省縉云縣新建鎮文化站 浙江縉云 3214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有效途徑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方式:公法保護和私法保護。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的流失消亡,因此需要盡快的將保護工作做好。接下來針對公法保護為主要保護形式的體現以及成因進行分析。
公法保護即行政法保護,顧名思義就是國家利用行政手段、法律法規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開展審查、存檔、宣傳工作,并且對于非文化遺產的資金、技術等方面提供扶持政策。公法保護已經體現在許多的法律政策上了,例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文物保護法》等,這些立法保護行為的性質都是公法保護,國家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統籌統一管理,利用法律手段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發展。除了法律規范,國家還對各地政府的保護工作進行部署,并且引導民眾參與到保護工作中。國家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統計、建立存檔資料庫、加強民眾保護意識教育等等,這些方方面面都體現了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上的公法保護性質。
針對我國目前為何采用公法保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流失速度較快,甚至許多根據口傳身教發展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失傳的絕境。例如皮影戲在三四十年代有約1000個表演團體,但目前規模數量都不及那時的十分之一。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的保護措施需要在最快時間內達到效果。公法保護就符合這樣的需求,而私法保護需要大量的時間,往往還會涉及利益矛盾,很大程度會影響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所有的華夏兒女,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內涵,公民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寶并且不斷的傳承下去,它作為一種重要的民族精神,團結了祖國的億萬同胞。但是目前是市場經濟的時代,利益爭奪十分激烈,如果全部利用私法進行保護,那么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難免淪為市場競爭的犧牲品,原本的風貌特色會受到巨大影響甚至消亡,只有利用公法保護才可以杜絕這種利益爭斗帶來的危害,進行統一規范,最大程度的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然后,是為了迎合聯合國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倡議,履行簽署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中明確規定各國需要利用法律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從而促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因此,采取公法保護的手段是履行締約國的責任,與國際社會達成共識,有利于在國際上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交流。
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與知識產權存在矛盾。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精神財富,從淺層含義來看,屬于知識范疇,但是與知識產權又存在差異,目前大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歷史傳承的技藝,并不滿足知識產權對于作品“原創性”的要求,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上,并不能用知識產權一概而論,需要其他針對性的公法保護手段進行管理。
非物質遺產屬于思想體系,本身就較抽象再加上長時間的流傳,對于其主體很難確定。法律中如果沒有主體,那么規定的義務就沒有人履行,責任就沒有人承擔,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法律的有效性。目前我國就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主體模糊的問題,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基本都是政府,缺少團體和個人,但是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存在許多的局限性,因此只有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的權利主體,才可以使法律價值得到體現,才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
大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開發包裝后都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其擁有者的開發觀念都比較薄弱,因此在與其他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嘗嘗處在被動,最終得到的經濟利益也很微薄,這種利益分配不均的現象,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損害了其擁有人的利益。
因為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群眾保護意識薄弱等因素,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惡意仿造、改造、歪曲內涵。國內不法分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變賣,損害了其權利主體的根本利益。國外也有許多不法分子覬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假借考察等借口,對我國文化遺產進行記錄,而后包裝推向市場以獲取暴利。這些不良現象都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法律是開展一切保護工作的根本前提,只有對各方進行約束,才可以發揮出保護工作的實際效果,針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首先需要利用私權保護的方式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然后利用公權保護加以規范。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登記、注冊等環節進行嚴格把關,避免侵權行為的出現。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需要靈活使用公權保護和私權保護,揚長避短取兩者優點,在保護工作中切勿片面的看待問題。在公權保護沒有完善的時候,需要規范私權保護,利用私權保護來彌補法規的空白,在公權保護相對成熟完善的時候,再進行全面的實行。
針對現狀中提到的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我國必須采取完善利益分享的制度,使實際的權利主體和其他使用者共享利益,當然有關知識產權的利益共享原則并不使用于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并不等同知識產權。在后期的實際開發過程中,開發人往往利用原擁有者市場經濟觀念淡薄的缺陷,提出不合理要求甚至故意欺瞞,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者的根本利益受損。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國家立法進行規范,明確開發者和所有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承擔的權利和義務,以不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前提,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保障所有人的根本利益。
首先,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需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從法制到各部門的完善機制,確立科學的指導思想,根據國家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政策,并監管各部門貫徹落實工作是否到位。其次,對于能為保護工作做出貢獻的單位進行教育,例如高科技產業、學校等,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們的保護意識。最后廣大群眾也需要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是維護歷代祖先勞動成果和思想結晶的光榮使命,是華夏兒女必須背負的責任,約束好自己的行為規范,共同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盡快的解決,逐漸減少直到杜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失,保存好我國56個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瑰寶,為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和民族凝聚力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吳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研究[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3).
[2]馮希艷.構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體系的思考[J].蘭臺世界:中旬,2013(1).
[3]王吉宏.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模式[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1).
[4]董占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機制探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