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新 (遼寧省新民市文化館 遼寧新民 110300)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了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體現了中央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但相比農村經濟發展而言,農村文化匱乏滯后是顯而易見的。由于長期以來缺少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際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我個人認為農村文化工作目前尚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農民文化需求日益強烈,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近年來,各級財政部門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加。但由于文化事業經費基數小、底子薄,財政投入的增長與文化事業的發展需求之間仍有不小的差距。以2008年為例,全國文化事業費248.04億元,各級財政對農村文化的投入共計62.5億元,僅占全國文化事業費的25.2%。有的地方只注重城市文化建設,不重視農村文化投入,導致農村文化設施負債運轉,甚至不具備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條件。只看重城市文化‘窗口’建設,不注重農村文化‘后檐’維修,就保障不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2.農村文化缺乏有效載體,文化活動單調乏味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文化工作已經明顯滯后,尤其是文化載體建設不足顯得更為突出。盡管經過2006、2007兩年的鄉鎮文化站達標建設,新建或改擴建了一批鄉鎮文化站,但文化陣地被拍賣、擠占、移作他用的現象依然較為突出,有的鄉鎮文化站甚至屢建屢賣,得而復失。以新民市為例,24個鄉鎮目前僅有2個省級文化站,8個市級文化站,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有12個,18個文化廣場,農村書屋198個,總藏書30萬冊。同時文化站還存在活動陣地設施簡陋問題,大都停留在過去的圖書室、乒乓球室、書畫室等傳統項目上,對于新興的電子閱覽、健身房等文體項目,幾乎無力問津、無法添置,就連圖書館、室的藏書也無力逐年添置補充,有的甚至多年得不到更新,導致大部分現存圖書破舊不堪,無法向外借閱。重視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加大資金投入和干部隊伍建設是當務之急。
從另一方面來說,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確實單調。集體性的文化活動一年到頭也沒兩次,一些村屯一年能看上一兩場電影就已經很不錯了。農民勞作休息之余的消遣活動大多是串門、閑聊、看電視,有的則聚在一起打麻將賭博。沒有先進文化的感染和啟迪,容易造成一些地方腐朽落后思想泛濫,危害社會風氣,使農民的文化生活品位難以提高。
3.農民文化發展后勁不足,文化人才嚴重缺乏
當前開展農村文化工作,需要具有一定文體知識、具有較強組織能力的專業人才。而目前農村文化工作者多數專業不對口,工作能力又有限,無法開展正常的文化業務活動。還有一部分文化站長是兼職,有的被長期抽調他用,影響了本職工作的開展。以新民市為例,24個鄉鎮文化站干部中,事業干部12人,公務員2人,兼職干部1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23人、中專高中以下學歷的只有1 人,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僅2人。村級文化工作實在令人擔憂。
農村文化工作承擔著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說到底,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不斷構建農村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塑造農村新型文化和新型農民。為了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開辟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新道路,筆者認為應抓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1.加大財政投入,抓好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文化站的建設、維修、日常運轉和業務活動所需經費,應列入縣鄉人民政府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和財政預算,不得隨意核減或挪用。中央、省、市級財政可對文化站設施建設和內容建設予以經費補助。”從這項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中的經費保障職責。綜合文化站建成投用后,其正常維修、日常運轉和業務活動所需經費必須由縣(區)人民政府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并足額保障。中央、省、市文化部門應該與財政部門,依據鄉鎮綜合文化站職能、相關評估標準、開展文化活動經費水平和鄉鎮人口狀況,制定縣(區)級財政對鄉鎮綜合文化站分類經費保障的標準,這樣縣(區)級人民政府及財政部門才能有據可依。
2.開展文化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縣鄉文化館、站可以而且應當為當地群眾提供最基本的文化服務,從保障基層群眾基本文化權利的角度,為他們鋪設一道“文化低保”線,經常性地開展多種多樣的送文化下鄉活動。一是送戲下鄉。在節假日或者農閑時節開展送戲下鄉活動,對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能起到極大的作用。如沈陽市這兩年開展的藝術惠民“雙百萬”工作,既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也滿足了老百姓的精神需要;二是送科技下鄉。科技在發展,農村也都在推廣科學種田、科學養殖,但是由于受到農民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村的科技含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適時到農村地舉辦一些科技、科普講座,農民朋友是非常歡迎的;三是送法下鄉。隨著我國多年來普法工作的開展,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在不斷的增強,但農民朋友的法律常識還是欠缺的,多搞些法律知識講座,并結合農民、農村中的實際情況來宣傳法律,這也是農民最需要的。通過舉辦科技講座、科普展覽、流動圖書館等活動,變“送文化”為“種文化”。
在農民中開展適合他們特點要求的文化活動也是非常必要的,如組織農民在春節、元宵節等農閑時節開展踩高蹺、扭秧歌等傳統文藝表演;利用其他農閑時節組織農民舉辦農民喜歡的文藝活動,如運動會、歌曲比賽等,以提高農民向往先進文化的動力。同時加強對當地文化遺產的搜集整理和保護利用,精心組織開展富有本地特色的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活動。如新民市的省級“非遺”項目楊久清、王樹崢的故事,民族吹打樂等,經常在農民群眾中表演,不但弘揚和傳承了優秀的民俗文化,也豐富了農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3.大力引進人才,增強農村文化自我生長能力。
新農村文化建設,主要靠的是鄉村的文化人才和文化積極分子。因此,重視鄉村文化人才的培養,就要積極地在農民中發現和培養本土文化人才,關心和愛護農村文化工作者,對做出貢獻的文化人才要予以表彰獎勵。文化館、站可以積極發現和培養縣、鄉文化骨干,組建農民文藝團體,鼓勵和引導城鄉群眾興辦業余表演隊、民營劇團、家庭書屋等,變等上面“送文化”為自己“辦文化”,使基層群眾真正成為縣鄉文化建設的主體,促進縣鄉文化的自我生長、自我發展。
按照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要求,采用公推公選、引進招聘、競爭上崗等方式,將“懂業務、會經營、有熱情”的優秀人才選拔到文化館、站工作。建議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完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切實制定綜合文化站干部業務培訓計劃,定期對文化站干部進行培訓,切實提高整體工作水平。
總之,農村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基地,也是發展我國文化事業的前沿陣地和發展基礎。因此,千方百計地全面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改善農村文化面貌,平衡文化供需,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文化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