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柳 (廣東省佛山市文化館 廣東佛山 528000)
德彪西:“規則,是藝術作品所創作的,不是為藝術而創作的”。
約翰.懷特:“雖然在一個作曲家的作品中,可能產生某種富有特點的音樂現象,是可以提示規則或規范,但是別的作曲家嚴格的運用這種規則或規范現象,大概就不會再寫出美好的音樂作品來了”。
所謂風格,人也。一個人出生在什么地方,接受什么樣的文化,所處環境和語言等,都構成個人風格的基礎。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格,由于歷史、政治、地域、語言、交通等關系,不同的民族,地區之間既有明顯的區別,也有不同程度的聯系。由于經濟生活的不斷變化,為適應不同時代的要求,在勞動、生活中也創造了各種不同形態的音樂,加上中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音樂風格更是多姿多彩。形成中國音樂特殊色彩,特殊風格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國人民有著自己的音樂思維和音樂審美。這種思維和審美,均體現在一切民間音樂之中。各種題材的民間歌曲,以其豐富生動的語言,鮮明突出的藝術特點,五彩繽紛的藝術風格,廣泛而深刻的反映著社會生活,同時也反映著不同地區、民族的不同音樂、文化傳統和欣賞習慣。從音樂的語言、結構和表現手法等形式范疇來看,民間歌曲是民族音樂的基礎。我們只有了解各種不同題材的民間歌曲的基本特征,熟悉民間歌曲在音樂上的地區民族特色,才能掌握不同地區民族的音樂風格。民歌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的一種藝術現象,它只能體現在不同地區、民族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曲目當中,具有其他地區民歌難以替代的音調、音色、音高、音域特點。通過熟悉某一地區的大量民歌,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通過分析、比較,不難找出規律。
下面以全國漢族民歌做個比較,各地區民歌可分為11種風格:
1.東北風:它所包含的地區有山東、河北、黑吉遼、河南東北部以及江蘇的北部。地理上基本是平原地帶,文化自古以來都較發達,它的民歌題材以小調為主,次以秧歌、號子,有少量的山歌。曲調以六、七聲音階為主,五聲音階較少,以徵調為主,商、宮、羽為輔,音調特點粗曠、詼諧、東北更是顯得火辣、熱烈。
2.西北風:包含的地區是山西、甘肅、青海東、寧夏、陜北和內蒙的西部。地理上基本是黃土高原,具有密封型的中國文化,交往少,受外來音樂滲透較少,以山歌為主,有山曲,爬山調、花兒、信天游,秧歌、小調等,以七聲音階為主,音調特點較高亢、強悍、樸實、蒼涼。
3.江淮風:包括蘇北、安徽、河南東北部。處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之間的江河流域,受南北文化影響,以山歌、小調、甜歌為主,還有一些秧歌,花鼓調,六、七聲音階向五聲音階過渡,以宮、徵調式為主,羽調式為輔,音調細膩、沉著、外剛內柔。
以上三種風格都是用北方方言演唱。
4.江浙風:包含有江蘇南部,浙江上海大部份地區,這里地域處于平原,是古代所謂的吳越之地,文化發達,交通便利,音樂主要以小調為主,甜歌為輔,五聲音階為主,多數是級進的,五度裝飾音是其特點,以五聲徵調式最多,其次是宮、羽調式。音調特點優雅、婉轉、清麗、柔情。用吳方言演唱。
5.閩臺風:包含的地區有福建的大部分、臺灣以及廣東的潮州、汕頭、惠東、惠南和海陸豐地區,以沿海和丘陵為主。自古以來文化交流比較多,但福建是個文化封密,保守的地方,古代文化保存的較多,以號、歌、詩、調為主很單純、簡潔、音域不寬、起伏不大、裝飾性也少,節奏和節拍也很單一,以羽、徵調式為主。音調特點:古樸、清淡、用閩南語演唱。
6.粵風:包括由廣東的大部分,廣西的東南部。地理上處于沿海、平原、丘陵地帶,與楚文化有很大的關系,文化交流也頻繁、以漁歌、山歌為主、小調為輔,曲調特點有五聲徵調式、五聲商調式、六聲徵調式和六聲商調式。以六聲徵調式最為突出。宮、徵調式的交替最多。音調特點:明亮、高亢、爽直、柔情、裝飾性很強、用粵方言演唱。
7.江漢風:包括有湖北、湖南西部和北部地區,地理上東、西、北三面群山懷抱。古代楚文化的中心,文化發達。以甜歌、燈歌、號子、小調為主。三聲腔是他最典型的結構。用西南方言演唱。
8.湘風:由湖南的大部分和廣西東北部,長江中游的南岸、古代楚國峽峰與江漢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以山歌、甜歌為主,號子、小調、燈歌為輔,以羽、角、宮三聲為基礎,以小調為主、在曲調特點中,以小三度到大三度,再回到小三度,升五音為最突出的特點。音調淳樸、憨厚、內在而含蓄、用湘方言演唱。
9.贛風:處于長江中游南岸的江西中部,北部地區。古代處于吳越楚三國交界處,吳楚文化對他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楚、越之間的交流是由它作為橋梁。主要以山歌、甜歌、茶歌為主,有小調、燈歌、號子等,以五聲音節為主,部分民歌也有六聲的。山歌較簡潔、精煉,音域也較窄,直、平、氣質上較華麗、活潑、格調上婉轉,明快、大部分不是很有特點,興國山歌除外。用贛語言演唱。
10.西南風:包括有四川、貴州、陜南、廣西西北部地區、處于長江上游流域的高原地區。以山歌為主,燈歌、號子、甜歌為輔。以五聲羽調式為主,部分民歌也有六聲音節的。音調特點和諧,優雅、悠揚、婉轉。用西南方言演唱。
11.客家風:它所包含的地區最廣有粵、閔、贛、湘、貴、川、桂等地,是以四聲羽調式和五聲徵調式名額最多。使用客家方言演唱。
我們談論音樂的風格是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一種音樂風格,最有效的在歌曲創作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廣東古稱南粵,位于我國南邊,有漢、壯、瑤、滿、畬等少數民族,北高南低,山地、丘陵分布廣泛,海岸曲折綿長。地域上分珠三角洲、粵東山區、粵東的南丘陵地帶,粵北山地、粵西山地,盆地,就廣東的漢族音樂形態、體裁風格做一個粗略的分析。
廣東的漢族民歌有山歌、漁歌、咸水歌、小調、號子、牧歌等。
嶺南音樂的風格含有:閩臺風、粵風、客家風歌曲等。嶺南地區的民歌與其他地區民族民歌比較,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音樂特色。
要確認地方音樂的風格,必須在繁雜的民歌中,包括地方戲曲、地方音樂中,找出真正的“我”,去除我中不真的“你”。至于這個問題,在一定的時空界限上說,有本質的我,原始的我,變化的我和發展的我。從本質的我入手,結合新的你,在發展新的自我,這就是音調的新創作,既有原味,又有新意。
在風格這個問題上,還可分為民族風格,時代風格,音調風格、創新風格、演唱風格等。在音樂上風格是通過聲音表現出來的一種感覺。把它分割而論,這種感覺可以分為虛和實,同時,它們還存在一定的對抗性和矛盾性。
1.民族風格:它代表一個民族的哲學思想,精神氣質、宗教信仰、文化傳統、生活習慣、審美觀點等等多元素構成的傳統感覺,它是虛的,不包括歌詞在內,因為歌詞的內容是實的。
2.時代風格:所處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生活可以相對變化了的審美意識等多方面變化的感覺,它也是虛的。
以上兩種風格之所以是虛的,是因為感覺者所處的地位、環境、
心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對一個樂曲而言,如果排除音調風格而論民族風格和時代風格的話,是不切實際的。傳統意識強的人和弱的人,對時代風格的感覺不一樣;開拓型的人和封閉型的人對時代風格的感覺也不一樣。
創作風格、演唱風格、演奏風格及音調風格都是實的。也就是有多少劇種、多少吸取、多少民歌……就有多少風格。
教師教作曲,教演唱……只能教技法技巧,但怎樣寫好一首曲子,怎樣唱好一支歌,除了我們學堂里學的技巧技法外,要靠體會,靠感覺、靠考素材的提煉和升華,靠詞和音樂的意境構思和想象、布局。德彪西說過:“規則,是藝術作品所創作的,不是為藝術而創作的”,美國人的約翰.懷特說:“雖然在一個作曲家的作品中,可能產生某種富有特點的音樂現象,是是可以提示規則或規范,但是別的作曲家嚴格的運用這種規則或規范現象,大概就不會再寫出美好的音樂作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