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法 (諸暨市楓橋鎮文化站 浙江諸暨 311800)
楓橋鎮位于諸暨市東北部,毗鄰紹興縣,鎮域面積1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萬人,是“楓橋經驗”發源地、中國名品襯衫之鄉。楓橋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古時為“吳越通衢”之要,是浙東名邑,江南古鎮,曾有“上有楓橋、下有柯橋”之譽。楓橋文化源遠流長,是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元、明年間曾出過王冕、楊維楨、陳洪綬三位藝術大師,被尊為“楓橋三賢”。近年來,楓橋鎮在創建文化強鎮中,注重突出新型城鎮化理念,統籌鎮村公共文化一體化布局,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傾力打造歷史文化名鎮和山水生態宜居新城。
近年來,楓橋鎮堅持以民為本、共建共享,科學發展推進省級中心鎮建設,努力培育發展成為諸東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具安全感、幸福感的宜居宜業小城,群眾文化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深入實施“文化興鎮”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加強公益性文化建設,挖掘於越古都和三賢文化,修繕三賢故居、秦會稽刻石等人文景觀,不斷開發旅游資源,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江南古鎮的魅力。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和紅色旅游,楓橋鎮每年接待各地參觀團隊達300批次、近萬人,紅色旅游正迅速興起,也帶來投資和貿易近億元;參加各級各類研討會、現場交流會達10多次,將“楓橋經驗”、楓橋文化、楓橋品牌推介到了全國各地,楓橋在全國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
充分發揮鄉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加大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2011年以來,鎮、村二級已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用于農村文化陣地設施建設,其中占地80畝的文體公園已啟動建設、占地14000平方米的紅楓廣場基本完工。到目前,鎮、村公共文化設施齊全,面積達2500平方米的鎮文化活動中心,內設有圖書分館、培訓室、共享工程、健身室、排練廳、歷史文化展示,占地14000平方米紅楓廣場等,文化活動中心常年向群眾免費開放,鎮文化站在2012年省文化站評估被評定為特級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普及,全鎮28個村都建有圖書閱覽室、文化培訓、排練、棋牌等設施配套的文化中心,并免費向群眾開放。
群眾文化有活動才有生活力、吸引力、影響力,為此,鎮采取各種措施,推動群眾文化活動,滿足群眾基本文化要求。積極實施“2131”工程,每年免費放映電影在340場以上。同時,組織有關部門及文體骨干,經常性開展“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四進村活動,使僻遠山村的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農村實用技術、衛生保險、法律、文藝演出等服務。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的激發了群眾對群眾文化的熱情,促進了群眾文化的蓬勃發展。目前,文體隊伍遍布各村,已經成為楓橋群眾文化的主體和楓橋文化品牌,如鎮文化站的民間吹打樂、舞龍舞獅隊每年參加市元宵表演,楓橋銅管樂隊還走出諸暨,走向全省,已成為群眾致富的一個產業。楓溪威風鑼鼓隊還多次參加省、紹興市、諸暨市重大慶典和文體活動,武術協會多次組隊參加國際性武術比賽,取得了優異成績,為楓橋爭了光。可以這樣說,群眾自發性文化活動已在全鎮興起,群眾求知、求樂、求美、求健康已成為一種潮流。
近年來,楓橋鎮文藝創作成果顯著,創作了一批有較高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具有時代氣息和濃厚地方特色的文藝作品。如陳炳榮老先生編纂的《楓橋史志》;陳佐天先生的《楓橋之歌》詩集,駱伯錦先生著《楓橋軼事》,楓橋籍駱焉名教授、葛煥標中將編著的《王冕》《楊維楨》《陳洪綬》等,以“楓橋經驗”、梁煥木事跡為題材,創作的電視連續劇、廣播劇,多次獲得全國大獎,(電視連續劇《楓橋故事》《水魂》、廣播連續劇《楓橋民警》分別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電臺播出,其中《楓橋故事》獲全國“飛天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楓橋民警》《水魂》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在2007年“文化大省建設在浙江——浙江省百鎮新貌圖片展覽”中獲銅獎,調查撰寫的《諸暨市楓橋鎮楓溪村農民文化生活調查》獲文化部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服務獎)。我鎮與諸暨市文化館聯合創作的舞蹈《水鄉漁娘》獲首屆浙江省農民文化藝術金獎,為宣傳楓橋、弘揚楓橋、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文化強鎮創建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抓好規劃引領、財政投入、隊伍建設、保護遺產等保障措施的配套和落實。
在高起點修編鎮總體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礎上,不斷完善鎮村文化基礎設施、公共文化服務、文化資源整合、文化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建立層次分明、功能清晰、統籌協調的中心鎮發展規劃體系。一是把文化強鎮規劃列入鎮村一體發展規劃,在鎮村建設中統籌安排、協調推進,確保投入到位、建設到位;二是加快對楓橋江穿鎮段的整治和兩岸明清故居的修繕,加速對三賢故居、小天竺、紫薇山、東化城寺塔等人文景觀開發;三是加緊建設文體公園等一批標志性建筑,逐步形成沿江文化、旅游、商貿、住宅等三產集聚中心,繁榮楓橋文化,提升城鎮品位。
鎮黨委政府把文化建設作為增強綜合實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把文化工作列入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文化經費專項列入鎮財政預算,同步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入。近三年來,鎮財政用于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達600多萬元,2008年預計投入文化建設經費320萬元,其中數字電視250萬,文化活動等70萬元。政府每年對村興辦文體設施建設以及文化特色村創建進行獎勵補助,每年補助經費在30萬元以上。
基層文化建設關鍵在人,楓橋鎮政府對文化站干部給予政治上關心、經濟上保證,使文化干部安心從事群眾文化工作。目前,全鎮有在編文化干部5名,(均獲得群眾文化專業中級以上職稱),其中2人專職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干部數及業務素質在全市名列前茅。同時,通過政府的引導和鼓勵,村、企、單位、社會人士,對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企業出資舉辦文體活動已成為回報社會平常事。群眾文化需要文化骨干去帶動。通過鎮文化站組織、輔導、培訓,全鎮的民間文藝骨干隊伍不斷健全、壯大。到目前,全鎮有楓江書畫社、銅管樂隊、腰鼓隊、威風鑼鼓隊、舞龍舞獅隊、文藝演唱隊、戲曲隊等10多個門類的民間文藝團隊,文藝骨干有2000多名,如全鎮有銅管樂隊60支,腰鼓隊60多支,鎮級文體隊伍11支,村、社區文體隊伍90支,每村、社區一支以上,同時各村均建有文化指導員、文化設施員為文化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楓橋鎮黨委、鎮政府在文化強鎮創建過程中,立足長遠發展文化,以超前眼光謀劃文化,高度重視文化基礎設施的整體規劃、科學布局和有效利用,為新型城鎮化夯實文化發展根基。
一是市、鎮、村三級結合。實行市、鎮、村一體規劃,充分發揮楓橋鎮在公共文化范圍內的帶動輻射作用,形成一個統籌協調、相互銜接的中心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二是功能定位與個性發展相結合。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優勢,編制特色明顯、定位準確的中心鎮文化發展規劃,力爭彰顯特色、彰顯形象。三是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相結合。注重規劃的協調性,把中心鎮的總體規劃與文化專項規劃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以科學規劃促進協調發展的中心鎮文化培育新路子。
一是按照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和土地集約的要求,處理好城鎮文化建設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加快基礎設施配套與有序推進的關系。在扎實推進城鎮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強城鎮綜合承載力的同時,要防止投入過快、利用率不高的情況發生。三是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努力做到挖掘文化底蘊,放大個性,延續文脈,推陳出新。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文化廳《關于開展浙江省文化強鎮、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區)評選活動的通知》2012.8.
[2]諸暨市人民政府《關于開展“文化強鎮”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市委辦[2007]140號)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