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冉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 北京 100872)
(一)趙孟頫筆筆精致、細膩,且起收筆藏露鋒、行筆中側鋒兼用,字字神完氣足,提按豐富,無一泄筆。這是趙對“二王”血脈依托加之“日書萬字”勤敏功夫的使然結果。而在懷素的筆下則顯得節奏遲緩但內蘊外露。董其昌曾跋智永禪師《千字文》曰:“作書須提得起筆,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8清朱和羹《臨池心謝》頗為贊同曰:“凡一點起處逆入,中間拈頓,住處出鋒,思翁(董其昌)云:須懸腕須正鋒,此皆破信筆之病。”9可見書家莫不知提按轉折之玉律,而懷素雖褪去《自敘帖》中激憤流暢的揮灑但相比趙則顯得“拖沓”。而正是這種中鋒多、側鋒少裹鋒行筆的“拖沓”才賦予《小草千字文》更具耐人玩味的古樸禪意。此番別樣性情筆下的書法風貌則更為符合董其昌的“熟后求生”說。
(二)字間少有連帶。趙之《小草千字文》全篇兩字相連僅有十余處,幾乎字字獨立,將草書中那筆斷意連的連貫氣勢消磨殆盡。而縱觀趙一生的作品,諸如像懷素《自敘帖》般那股連貫實難尋覓,這不失為蒙學者的上乘范本。反觀懷素,整體上亦呈現出字字獨立的布局,但其意態更率意。通過字之大小的反差,加之大膽的用墨而使得全篇看似波瀾不驚,實則處處有意,洋溢動感。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言:“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氣立矣。”10懷素禪師弱化了筆筆到位的精致細節,而在宏觀上真正到了心手雙暢,貴乎自然的境界了。
(一)趙孟頫憑借扎實的功夫,嚴謹的草法為《小草千字文》營造了平正、端莊的結構。倘若換其他書家,實難如此。然,這種端莊的結構卻扼殺了草書中的姿態美,故整篇觀之則顯字字如算子,神采不揚。而懷素則駕馭性情巧妙的通過對字體重心的左右、上下調整以斜破正,避免了整篇陷入單一的局面,才使得《小草千字文》在保留原本古樸意蘊的基礎上生氣盎然,欹側生姿。
(二)趙孟頫謹慎細微的作書態度,卻忽視了《小草千字文》中字內空間的處理,進而陷入了空間均等化的單一步調。僅有數字出現了較為大膽的空白。反觀畫家和書家皆重虛實。清笪重光《畫筌》:“虛實相生,無畫出皆成妙境。”11清包世臣《藝舟雙楫》:“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生。”12趙孟頫則只重實不重須,難至虛實相生。懷素則運用大量的字內空白和堆積的塊面,為《小草千字文》營造了虛實相生的空間節奏美。此番空白為全篇增添了通透之氣。此外,趙孟頫在此帖也有濃墨堆積的塊面,但因墨色單一而難以于整篇凸顯。懷素不然,其堆積的塊面真正做到對此帖的點睛,且極具立體感。我們要問,懷素是否刻意追求視覺效果,絕非于此,當是其老僧參禪般的性情使然。
(三)懷素用簡潔、少纏繞的筆法為《小草千字文》構建了簡明的草法。而與趙孟頫的處處著意反差極大。在懷素的筆下,點畫絕非像趙那般的緊繃,而是筆尖輕觸紙面,澀進澀行,無意去糾結局部字體結構是否得體、得法,全然率意為之。正是這般的少纏繞,懷素才得以以簡代繁,強弩做作之態鮮見。我們隨懷素舒緩的、持續相間的節奏慢慢品味,不禁為懷素暮年還能有這般性情所折服。
(一)在《小草千字文》中,其整篇平和、淡雅的風貌與懷素拉大字距及行距的關系甚密。而此類的大膽處理即便在二王的手札中也實難見到。而在趙孟頫的筆下,因其在草書旁都有一行真書,故行距我們再此不做比較。而其草書的字距卻與一旁的真書等量齊觀,可見趙在書寫時那份拘謹、求穩的態度而將在草書中極重的“勢”所忽略。相比而言,懷素則調動性情,使得整篇看似單調,實則空靈外露、趣味橫生。
(二)書家在書寫大草乃至狂草時,情發之處,字之大小實難把控,有甚者點畫狼藉一片,不可辨識。而懷素雖以小草書寫,但通過大小錯落、行軸搖曳的手段破其正,呈現出一波三折的搖曳姿態。而反觀趙孟頫,其楷書式的精心安排相比懷素則顯機械,性情難發,趣味不生。
(三)清秦祖永《桐陰畫訣》“言:“用墨須要隨濃隨淡、可燥可濕,一氣成之自然生氣遠出。”13“生不逢時”的懷素沒能借用晚明的生宣紙,為我們創造諸如王覺斯那般的“漲墨”感官刺激。而在絹素上的書寫同樣為我們帶來的了墨色分明、枯濕相宜的美感。我們似乎能體會筆鋒與紙面摩擦產生欲進還難的阻力。再看趙孟頫全篇鮮見墨色變化,真有些不蘸墨死不罷休的“偏執”。可見懷素深諳墨法,著實讓趙遜色不少。
本文設計的新型智能嬰兒車集成剎車連鎖,智能指紋識別一體。環保型蓄電池進行供電,同時各個傳感器能夠起到對信息的掌控作用。而且能夠對嬰兒的安全性起到提升加強的作用,能夠以現有技術跟實踐操作水平拼裝成成品,指紋識別與觸摸式傳感器綜合控制剎車能夠實現,并且在蓄電池板的持續供電下能夠實現續航功能,加速度傳感器也可以進行對剎車系統的控制。通過集合各部分構成嬰兒車安全系統,能夠使嬰兒車正常使用并達到研究目的。
通過對懷素和趙孟頫《小草千字文》技術語言的比較,我們得知。晚年的懷素通過駕馭平和且具有禪意的性情及深研點畫的功夫,為《小草千字文》呈現了格調淡雅、風格樸茂的外貌。相比懷素,趙孟頫在功夫上顯然略勝一籌,使得《小草千字文》,筆筆精到,字字規矩。而嚴謹的功夫卻羈絆了趙性情的生發,使得整篇有形無神,神采難揚。特別指出,懷素的性情絕非早年那般狂怪、張揚之態,而是經過歲月積淀及對書法本體深入理解后所獲的那份平靜及從容。而反觀以“展廳效應”為中心的當代書壇,各類大、中、小展覽乘出不窮,當然,這對推動全民書法的普及意義重大。而翻看各類出版的作品集不禁覺得似有“雷同”之感。其緣由當是急功近利的書家缺乏傳統功力的表象。再看當代展廳中的作品尺幅,寧大勿小,并借用反差極大的墨色、字之大小奪人眼目。性情有余,而內韻不足,這種所謂的性情則背離了書法“情發自然”的原則,不免有生硬、做作之嫌。懷素從《自敘帖》到《小草千字文》的風格變化,我們不禁發現,性情的轉變使得懷素增添了彌足珍貴的厚重和樸茂。這番變化,絕非懷素的創新,因我們在細究其筆畫時,懷素沒有筆走偏鋒,背離傳統,而是借助性情和傳統功夫,懷素將《小草千字文》演繹的更為深邃、雋永。可見當代的求新求變則顯得底氣不足,偏激的行為書法更顯得貽笑大方。學書沒有時空的限定,在對古代經典法帖的醉心之余,我們當褪去塵世的喧囂與浮躁,像趙孟頫那般具有“日書萬字”的勤敏功夫,像懷素一樣駕馭從容不迫的性情,以學養書,以書致學,推動書法在當代的發展。
注釋:
1.張超選編.《書論輯要》[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160頁.
2.同1.第168頁.
3.《中國書法全集隋唐五代卷》[M].文物出版社,2012年.姚公綬跋《小草千字文》.
4.孫過庭著.鄭曉華編著.《書譜》[M].中華書局.2012年 第178頁.
5.同1.第211頁.
6.轉引自《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黃惇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第27頁.
7.《中國書法理論體系》[M]熊秉明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2年 第74—82頁.
8.董其昌著.屠有祥校注.《畫禪室隨筆》[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頁.
9.同8.第12頁.
10.同1.第209頁.
11.清笪重光《畫筌》.
12.崔爾平編《明清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第1082頁.
13.同1.第1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