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石 (南京藝術學院 油畫系 江蘇南京 210013)
繪畫是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以線條、色彩和塊面等藝術語言通過構圖、造型和調色等手段,在平面里創造出靜態的視覺形象的藝術。繪畫是造型藝術的起源,也是其他造型藝術的基礎。
繪畫藝術發展至今,盡管輕造型重表達的繪畫作品成為當代繪畫藝術的新潮,但無論是西方油畫還是傳統中國畫,畫面主體的造型都是不可或缺的重點。什么樣的造型才能叫美?什么樣的造型才算有趣味?這一直是令眾多畫者深刻思考的問題。
中國畫獨具特色,是東方繪畫的主流。在傳統的中國國畫中,造型并未占最重要的地位。中國畫基本可以分寫意與工筆。盡管中國工筆畫細致入微,很多對人獸和器物描繪的形象也有較為寫實的描繪,然而更多的是呈現意向的空間感。南朝謝赫雖然也曾強調過“應物象形”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古代中國自然科學發展的局限性,以及道家思想的影響,傳統中國畫始終未聚焦于“像”“真”,而更多地追求“意”“韻”。因此中國畫的造型觀念是雖重視形但不拘泥于形的約束。“但求形擬,不求形似”是中國畫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中國畫的巔峰之始就是水墨畫的誕生,譬如梁楷的《潑墨仙人圖》,徐渭的《墨葡萄》等都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甚至連“中國畫”一詞都幾乎成為了“水墨畫”代名詞。
“精準“并不是中國畫的追求方向,主觀的取舍成為了“畫之魂”。你永遠不會找到個畫面中一模一樣的山石,你永遠搜尋不到和畫面中一模一樣的草木,但是卻可以讓每個欣賞者都知道這幅畫中的是黃山,是秦嶺……沒有絕對客觀的對象,有時也會造成畫面中的“局部雷同”。有的畫者從各幅畫中”借“來一點就完成了一幅“新畫”。因此,對于中國畫來說,“取舍”不是簡單的“精簡”,而是畫家自身心境的“煉化”。
油畫是西方造型藝術的代表之一,對世界繪畫的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傳統油畫的特點即重視對自然的忠實模仿,充分表現物體的質感,生動描繪一切有形事物。文藝復興以后的人體解刨學、透視學的發展更讓油畫的表現造型的真實性達到極致。
繪畫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直觀性的視覺藝術形式,任何畫者在接觸繪畫時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形體。自我們學繪畫開始就一直在加強自己的“造型能力”。往往造型的“準與不準”成為了判斷畫者水平高低的標準尺度。隨著我們對油畫藝術的堅持與鍛煉,造型的問題卻似乎一直圍繞著我們。面對著客觀物體,我們應該最忠實地還原精準的造型之美,還是該天馬行空般表現主觀事物的意向之美?
談論造型的客觀與主觀,往往要聯系到作者的繪畫風格與表現意向。就油畫藝術而言,油畫的發展過程經歷了古典、近代、現代幾個時期。與中國道家思想不同,西方的人文主義精神奠定了古典油畫的寫實傾向,這種寫實一直持續到近現代現實主義。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名作《蒙娜麗莎》《創世紀》到浪漫主義的《梅杜薩之筏》,從新古典主義的《馬拉之死》到現實主義的《石工》。這些寫實主義的繪畫的造型是最接近客觀的,但是他們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古典主義等往往是在現實基礎上的取舍,美化,保留了現實單調中的平穩、寧靜;浪漫主義則用了寫實的造型,描述了畫家并未親眼所見到的卻又實際發生過的場景;現實主義不僅僅是造型上的現實,其選取的題材,表現的技法都是身邊現實生活中所直接提取的。19世紀后期,近代印象派的產生,逐漸更加注重油畫色彩的表現力,造型的客觀性被減弱了。印象主義代表人物莫奈的《日出印象》等標志了西方油畫正從傳統的寫實向近現代發展。20世紀以后,現代油畫發展迅速,延續數百年之久的客觀寫實造型越來越主觀化,色彩是油畫藝術的一大特點,它既能夠客觀的表現現實,其非凡的表現能力的呈現能夠影響人的生理機能和情緒。正如塞尚說錯一句話:“只有色彩是真實的,它能使萬物生機勃勃。”20世紀以來各種美術思潮與流派產生,野獸派。立體派,抽象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發展至當代,造型的客觀真實性降低到無足輕重的地步,頗有此時無刀勝有刀之勢,其表現力也不再拘泥于畫面,主觀情緒成為了主導。
造型的美并不意味它的絕對精準,絕對真實。在攝影、掃描、投影等科技手段面前,手繪的精準往往會顯蒼白。一切造型藝術都離不開事物本身的固有形態。在繪畫中,造型風格是藝術家個人藝術修養的體現,所以其造型都有各自獨特之處,如果所有人都以同一客觀事物作為唯一標準,最終點只會是毫無個性特點的精準統一,此時繪畫已毫無“藝”可言,只有“技”的存在。很多欣賞者為 “像”而驚嘆折服,而畫得像只是畫家能力的體現,并不是畫家所追尋的目標。
造型的美也不意味著天馬行空,隨心所欲。在具象藝術的領域內,無形的造型藝術終究會陷入質疑,莫衷一是。倘若放棄了造型的造型藝術,繪畫只是成為坐直發泄情緒的工具而已,也許會有感同身受的觀者為之駐足,但更多的人只會迷惑,讓“藝術”一詞離大眾越行越遠。時代會變,風格會變,而基本造型原理和色彩原理是延續不變的。造型訓練作為繪畫、雕塑等藝術的基礎訓練必然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否則只會出現更多的錯認涂鴉頑童成大師的鬧劇罷了。
當代的繪畫藝術應當是把傳統寫實的嚴謹、系統、全面、精確與現代藝術的觀點、個性相結合,是在展現個性的基礎上,將熟練的技能與現代藝術語言相融合。認識主觀的創造力與客觀造型的取舍,有助于拓寬畫者的創造性思維領域,有助于畫者更加豐富自己的造型語言和藝術想象力,有助于畫者從客觀物象的再現性研究到對造型因素、藝術觀念和繪畫語言的研究的提升。得益于傳統并升華了傳統,這是任何時期任何藝術的必經之路。
繪畫藝術的語言是造型,其形象是瞬間靜態的。不可否認,它沒有影視等時空藝術那樣強大的敘事表現力,也沒有音樂等聽覺藝術那樣瞬間激發情感的意境表現,而繪畫卻擁有永恒般的感染力,讓人印象深刻。很少會在數年之后仍能熟記電影細節,也沒有人會一直沉醉在同一個旋律之中,而繪畫的瞬間印象卻能夠令人揮之不去。繪畫具有瞬間延展性,以線條、色彩和體積為語言,以瞬間的凝固不動的形象來表現豐富的內涵。繪畫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視角將永遠的地活躍在歷史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