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靜 (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宜昌 443002)
我們人類的大腦是一部非常獨特非常精密復雜的機器,這個機器無時無刻不在做著想象的工作。想象無疑在人們的生活,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想象力是能動的知識,是創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但是在人們的習慣中總是把思維中的想象部分單獨分列出來,歸在一個抽象的更高級層次的類別上。作為藝術活動中獨特的能力,一般認為這種能力只有在創作中它才起主導作用,所以將它與一般藝術活動分割開來并施以神秘色彩。其實想象力在思維過程中是人生理和心里活動的基本方式,是伴隨著思維本能的反映。每一位普通人都具備想象的能力,也就是思維能力,是以形象思維為形式。從希臘哲人到現代哲學家,他們對想象力的原理進行了詳細的論證。然而,我們在藝術實踐中碰到的問題,卻常常使我們不得不用自己的經驗對它進行重新思考。
想象力是人視覺經驗中的圖象呈現于大腦,并能夠在思維活動中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一種大腦運動。涉及觀看、記憶、回憶、比較、判斷、愿望、設想和虛構等的思維活動,比如我們看到一個果園,我們只確切的看到能看得到的果樹,映入眼睛看得到的果樹后邊更多的果樹我們沒有看到,但我們知道后邊是有的,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的地方,我們的想象已為我們完成了完整的修補。這一判斷,一方面是依據人們對樹林的特征的普遍經驗;另一方面,是觀者的視線會隨著樹林的空隙向深度延伸,把看得見的樹木形象特征延伸到后面看不見的地方,即自然而然的應用我們的想象對樹林進行目光延伸環繞觀看完成完整的修補。我們看任何物體,只要它不是平面的,那么剩下的部分,都會由看得見的部分來加之我們自身的想象來完成它,這是我們對經驗的回憶能力和想象力的重現。當我們辯別一個物體的好壞時,我們會以眼前這個形象與我們頭腦中存在的一個潛在形象進行比較,如果得出的結論眼前這個物體是大或者小,好或者不好,那是用客觀形象與我們心目中虛構的形象進行比較而言,這是一個潛意識的比較過程,心中虛構的形象成為一個對物體評判的標準,這是在利用想象中的”愿望”與”虛構”的因素進行思維;如果一個人想要求裝修公司為自己裝修房子,那么他就會把自己的喜好要求告訴裝修公司,設計師看完房間后就會拿出幾款設計方案,在完成設計方案的過程中,設計師是根據現有的房子,結合客戶的要求,拿出自己的想象力,共同向心目中潛藏的“好”“完美”“漂亮”“舒適”等美好形象靠攏,以心目中想象的圖象為標準而進行設計這一步驟。然而一個人對裝修品位的高低并不取決于他是否具有虛構的想象力,而取決于對這種虛構空間判斷標準的選擇。判斷標準是一個人作出選擇的先決條件,一個人的判斷標準源于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一公共標準,也就是某一個時期或階段里大眾審美趨向的認同與屈從;其二源于個人的偏好,這種偏好源于個人意愿的表現,也可能表現為逆反心理對流行潮流的抵觸。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出想象力是大眾活動中最基本最常見的能力。
人們常認為藝術是一種獨立的語言形式,我們可以從藝術的想象思維的實例來說明這個問題。讓一位未經過專門繪畫訓練的人在紙上畫出一個人物,他一定會用不規則的大圓圈來表示人的頭部,大圓圈里添兩個小圓圈或半圓表示眼睛,眼睛上兩根線表示眉毛,,兩個半圓放在大圓的靠下放表示嘴巴,這是以概念選擇為標準的行為及想象過程,這種畫法類似兒童簡筆畫,是成人的藝術想象思維停留在兒童期的表現。如果我們想畫出真正的具有專業標準的繪畫效果,那么就必須經過專業繪畫公共知識的學習,以構建起一條藝術思維的路徑,就象美院專門學習繪畫的學生一樣,重新學習觀看世界的方法,從繪畫的”認字造句”最基本的步驟開始培養一種真正的繪畫思維模式。我們首先要認識組成繪畫的基本要素,包括點、線、面以及這些要素的特征和相互之間的關系,也要認識各種形狀,比如方形、圓形,從方形到圓形的變化產生的各種形狀以及支持這些形狀生成畫面的相關的透視學、構圖學等知識,才可進入奇妙的造型領域。通過運筆對畫面產生的肌理,整體形成的色調、層次,色彩的組織營造,就能呈現一個有形的世界。在這一過程中前人優秀的作品就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和判斷的標準,這些知識在豐富了我們內心需要的同時,也給我們建立了一個現成的標準,即藝術的公共標準。于是我們習慣上評判一幅作品的好壞大多也是要看它與社會提倡的社會標準的差距大小,比如我們畫一個水果,第一,我們會靠經驗感知到它是一個立體的物體;第二,我們必須運用學到的知識將它歸納成相應的幾何形狀;第三,建立起一個合理的連接和對比關系,用透視、比例、構圖等原理將物體確定在畫面的某一合適位置,在進一步塑造的過程中,引導畫面進展的就是那個的公共標準,即被參照的前人的一種繪畫風格或一個畫面效果。知識不應有公共性與個性化之分,只是在選擇和運用的程度上產生分野。比如有一幅畫,畫中的構圖、形狀、黑白、虛實、體面、線條等都是繪畫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凝聚著作者精神層面的因素。當以藝術的公共標準來處理這些造型要素時,個人的精神性便被排除,它與一個普通人制作一件生活物品的想象思維活動只是內容不同,沒有形成本質上的區別。比如一個木工在制作成批相同的柜子時,雖然有現成品供他參照,但每一柜子的每一制作步驟,每一次的修改,都是為了按照一定的程序接近想象中的完成品,想象思維是柜子制作成功的基本方法,柜子成品形狀規范了想象的思路,那么這一形狀就成了這一想象思維活動的判斷標準,由這個標準選擇了具體的制作方法。當一個畫家在創作一幅畫時,如果他是以現實中經典作品或某一強勁流行風格為創作的標準時,他在創作中的想象思維活動就是在一個明晰的制作范圍中進行,他的每一個想象片段就是為達到既定目標而設定的。為了接近這個目標,畫者必須不斷調整和糾正偏離目標的”靈感”,同時也要排除偶爾與畫面不一致的個人感覺的流露。與制作柜子的不同之處只是繪畫的想象是伴隨著個人情感進行的痕跡更明顯,情感象呼吸一樣隨著每一筆的展示而存在,它是藝術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藝術實踐中最有突出性的力量,它可以引導我們的思維向更深更廣的方向邁進,會激發我們的靈感突然發生。許多大師巨匠們,他們在創作作品中更是拋開各種既成框架,對自己的畫面不斷進行修改探索,伴隨著情感向著心目中想象的理想的畫面邁進,大多數人認為大師們這種狀態才稱之為想象,當然了這一高級階段被人們稱之為創造性思維階段,是想象力的高度應用時期。
然而,個人情感的最大特征是個性化,它不遷就,不順從某一現實的制約。當某一既是模式為繪畫中想象思維的判斷標準時,個人情感就被消解,而進入公共情感中,這個公共情感就會不斷修正和壓抑個人情感的流露,它時不時提醒人們建立一個想象中的完成品,這個完成品代表了眾多人的呼聲,凝聚了眾多人的審美,是社會眾多人的評判標準,它會控制畫家的精神來規范想象的思路,所以情感在這里并沒有將繪畫的意義和制作柜子的意義區分開來。所以,公共情感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思維有一定的制的性。
要使想象思維從這種狀態中得到提升,就必須進入另一個層次,即創造性思維。進入這個思維階段后人們可以大膽的,充分的無所約束的加以想象。對未來想象需要這樣一個環境:就是允許人們提出不成熟想法,大家可以自由地發表各種新見解,新設想,然后再將它們加以批評地篩選,就是針對某一問題進行一場“頭腦風暴”。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說:“我們需要社會想象的神圣殿堂。”所以,可以看出想象在人們的活動中一直伴隨著人們。只是分不同的階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