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鵬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0)
所謂鄉土民居,是以家族血統為社會背景,以農業和手工業為經濟背景下的農村居住場所。或者更加通俗的說,就是農村地區的居民住宅。而鄉土民居的景觀設計則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現有民居的保護和修繕。以中原地區為例,很有地方現有的鄉土民居都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這些民居都具有一定的“文物性”特征,本身就是一道難得的景觀,所以對其的保護和傳承,就成為了設計中的一個關鍵點;另一方面是與現有民居相適應的全新景觀設計,是對現有景觀的豐富和再創造,從而體現出當代人對這種民居文化的認同和傳承。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所以作為中原民居景觀設計來說,首先要的樹立起一種正確的觀念,才能保證其沿著一條健康的道路發展。具體來說,正確、科學的觀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后,降低碳排放量成為廣泛受到關注的世界性問題。建筑業的能源消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已占到全球能源消耗排量的40%,這樣的現實呼喚著生態建筑的到來。生態問題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普遍關注話題,環境保護已經成為了每一個人責任和義務。作為農村地區的景觀設計來說,考慮到景觀的環境限制,使用太多高科技的環保手段并不現實。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鄉土民居占據了所有民居的一多半,如果這些地區的景觀設計能夠生態和環保,那么對于全國的生態水平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提高。所以不妨嘗試走一條“低技術環保”的道路,既各種景觀設計,不過份在形式和科技方面做文章,而是盡可能的簡單和樸實,這種簡單和樸實,意味著對資源的索取和環境的污染最低化。比如結合地方氣候,多使用一些自然采光、自然通風的方式,多使用一些自然的、可再生的材料等。不但有效避免了環境污染,而且還盡可能的對傳統景觀設計予以了還原,可謂是一舉兩得。所以說,生態性理念是需要設計者牢牢把握的第一原則,其不但是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設計者的責任和義務。
景觀是生活的反映,尤其是作為鄉土民居景觀設計來說,更是與該地域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在當前的實際中,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對居民這個主體的忽視,整個過程都是設計者的閉門造車,最有發言權的居民卻被冷落。這種情況下設計出的景觀,只是一種符號的借用和形式的模仿,是一種“偽地域風格”。很多景觀連當地人都不認可,更不用說受到外來游客的肯定了。所以說,傾聽百姓的聲音是十分重要的,他和他們祖先一直生活在這片區域,對這里的文化、風俗等有著最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如果設計出來的景觀,不但不被他們認可,反而影響了他們的生活,那么該景觀設計注定是失敗的。美國著名建筑學家的拉普特曾經說過:“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最有發言權,他們知道什么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所以說,只有認證傾聽他們的感受和意見,所設計出來的景觀才是接地氣的。
一個地區的鄉土民居,之所以呈現出某一種形態和特征,注定是有其道理和科學性的,可以說是長期以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以陜西的窯洞為例,該地區多山且土質稠密,順著山勢挖一口窯洞,不但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建材,而且有著冬暖夏涼的特點,所以逐漸成為了一中普遍的民居樣式。所以說,新的景觀設計一定要符合當地的自然化特征,即便是不能體現出這種特征,至少也不能與之相違背。這也是重要的原則之一。
所謂分析與提煉,是指對現有的鄉土民居景觀資源予以系統的總結和歸納,發現其不同于其它地區的特色所在,并盡可能的使之符號化,以便于今后的宣傳和推廣。所以要求這個符號要形式和內容俱佳,既有讓人過目不忘的外在表征,又有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如筆者見到的陜北地區的民居景觀設計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以窯洞為主體的圖案,這就是一種分析和提煉的結果。讓人一看就聯系到某一個特定的區域。其既可以是當地民居獨特的造型,也可以是一些特有的建筑裝飾元素或色彩,還可以是一些廣為人知的歷史傳說或民間故事等。這種分析和提煉,可能在當時意義和影響比較有限,但是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卻是某一地區民居景觀設計的關鍵所在。所以應該得到設計者的充分重視,先對該地的民居景觀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用藝術化的手法將其設計出來,努力做到傳統和現代的融合,并給人留下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所謂對比和融合,是相對于新建景觀來說的。首先是對比。特色需要在對比中才能彰顯。所以在具體的設計中,不妨多用一些夸張的手法,對該地區特有的風格予以強化,從而加深人們的印象。其次是融合。鄉土民居景觀設計,并不是一個的封閉的系統,其作為一種文化來說,一個開放的體系。所以完全可以將一些相關或相近的文化融入到具體的設計中,以體現出我們這一代人對該文化的傳承的豐富。
前文中提到,現有的民居本身就是一道景觀,所以從文化發展和傳承的角度來看,要對其進行修繕,既讓他們得到良好的保護,同時也能和新建的景觀融合在一起。而且為了滿足數量上的需要,還可以對其進行仿建。但是其并不是一種機械的模仿,而是要和整體的風格相一致,并在設計手段、材料使用等方面進行創新。例如廣東的一個小鎮,該小鎮原來有一個造船廠,多數居民都曾在這個廠子里工作過。后來船廠關閉后,則利用原來的廠房、水域等,修建了一個公園,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船上小鎮”。所以這種再創造,并不是對之前的推翻,而是一種全新的豐富,在保留和再建基礎上創造的景觀,一樣可以受人歡迎。
綜上所述。近年來,鄉土文化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生態性、和諧性等特點,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可。以鄉土文化為依托,繼而獲得經濟的發展,更是成為了地方政府經濟的重要增長點。而鄉土民居的景觀設計,則是這種文化的“名片”,集中體現著這種文化的歷史和特色。不同的地區受本地的風俗文化和民族特征以及環境、地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種地域性的鄉土文化特點具有較強的可辨識性,在設計過程中不但要收集該地區的各種文化特點,還要對其進行分析篩選,運用到景區的設計中去,才能給旅游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作為設計者來說,一方面要對鄉土民居設計的本質、特色和功用有明確和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則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用多元化的創作手法,讓設計特色得到最大化的彰顯。如果每一個地區鄉土民居景觀設計都是優秀的、個性的,那么整個中國的鄉土民居景觀設計,也會以為這種整體上的豐富性,而在世界舞臺上獨樹一幟。
參考文獻:
[1]李晶晶.飛墨書錦繡,點彩寫風流 記川西傳統四合院的保護繼承——成都畫院[J].中華民居.2011(11)
[2]劉益虹,毛廣湘.鄉村住宅逆生態化趨勢原因與對策[J].池州學院學報.2010(03)
[3]盧健松.自發性建造視野下建筑的地域性[J].建筑學報.2009(S2)
[4]郁楓.水鄉聚落生活場景的延續——對浙江柯橋“三橋四水”歷史地段保護與利用的思考[J].華中建筑.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