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雯 焦玲玲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
在遙遠的山村,憨厚的小伙子約瑟夫愛戀著美麗的奴里,一天他穿著新衣去奴里家求婚,但見到他的父親古拉姆時卻羞澀溜走,最后父親從女兒口中得知小伙子的來意,高興地同意了婚事。但奴里的美貌吸引起了伐木場場主巴希爾主的垂涎,設計砸死了奴里的父親古拉姆,并故意叫約瑟夫去外地收賬,自己趁機強奸了奴里,奴里在無線哀怨中縱身跳入奔騰的河水中,以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約瑟夫收賬回來后見奴里已死,傷心欲絕,決心去查明奴里自殺的真相,在奴里家衷心的小狗的幫助下,他對巴希爾反常的舉動產生了懷疑,恍然領悟到奴里的死因。他與巴希爾展開了一場生死對決,最后他負傷掙扎著倒在奴里的尸體旁邊,與心上人同眠。而巴希爾在小狗的步步緊逼下裸睡身亡。
作為音樂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模式,電影音樂也是組成電影豐富多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十九世紀末期一批以神話故事為主要故事題材的印度默片電影被搬上銀幕,在當時的印度電影中,手鼓,小提琴、風琴等音樂器材經常會在幕后起著伴奏的作用。三十年代有聲電影的出現,使得印度電影中出現了最早的歌舞元素,電影和音樂的聯系是無法被割斷的。當然提到印度電影,大家就會聯想到印度電影中的獨樹一幟的音樂藝術,可以說音樂藝術是印度電影個性鮮明的標志,印度傳統音樂在與其他國家做比較的時候,不難發現印度音樂的鮮明特色,及其悠久的歷史氣息和豐富的傳統因素。在印度音樂的陪伴下,印度的傳統舞蹈的發展更是被世界所認可。在印度的古籍之中,印度的音樂和舞蹈都是由印度人所崇拜的神創造的,以往的音樂和舞蹈多數是在祭祀的時候表演的。印度音樂不僅自身可以在世界上被世界人民認可,即使是西方的音樂傳入印度,多數也會被印度音樂同化,樂器也是如此,在印度,小風琴,小提琴等西方樂器,印度人會把印度特有的音階賦予其中使他們具有印度的靈魂,展現出了印度文化傳統的深厚。
電影音樂在社會進步的催化下,成為了電影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的音畫同步功能能使電影中的多鏡頭產生塑造畫面和熏染氣氛的效果。在深化、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更是突出。電影音樂藝術是電影藝術中一種輔助的塑形手段,人物形象的加深體現可以用相應特性的配樂來塑造。人物的外部特征比如外貌特征、服裝款式等特點可以在影片中很具體描繪出來。而內在性格的表現需要通過人物外在形象的襯托和不同旋律、音調、配器的電影音樂的共同配合,因此電影音樂作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項元素,通過帶領觀眾脫離畫面之外了解人物的形象,告訴人們電影音樂不僅不是純粹的輔助品、不只是一個主題的裝飾品而且是電影的另一條生命線。我們可能不知道電影里面的演員是誰,但是當聽到熟悉的旋律和樂音時馬上就能展開我們豐富的想象,從我們腦海中勾勒出一個環境或一個人物形象。電影中的音樂既是生活中的音樂,又是獨立的為電影服務的音樂,它需要與畫面絕對統一,還要符合特定的環境、不同的民族風情,還要掌握時代性的特征、人物心理特征等,電影音樂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它讓人觸景生情,電影音樂與電影畫面的有機統一是電影發展的要求,也是觀眾的審美要求,只有音樂與畫面統一,視覺與聽覺相統一,才能打動觀眾,產生藝術的共鳴,在當下,先進科技的手段加入了電影,能夠成為電影的元素也越來越多,電影音樂的元素也是越來越多,但是能夠讓電影事業走得更遠,只有不斷的努力,尋找更加完美的音樂元素和畫面效果,能觸及心靈的不僅是語言和動作,還有音樂,音樂起到了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達到的影片效果,合適的音樂元素可以烘托出整部影片的主題和要旨。總之,我們只有把音樂更好融入電影畫面之中,在合適的時間,恰當進行音樂配置,合理進行樂器搭配,為觀眾送上的不僅僅是視覺盛宴,更是一道絕品視聽盛宴,而這才是電影藝術的最高境界。
在這部電影中,引人入勝的劇情,迷醉人心的歌舞以及那只“表演出色”的狗,都讓人印象深刻。其中兩個男主人公善與惡的較量,唯美質樸的愛情,以及嫉惡如仇忠心耿耿的狗成為最吸引我的地方。
讓我與之聯想到印度電影與印度音樂之間的微妙關系。可以說,沒有印度電影就沒有印度音樂的蓬勃與發展,電影與音樂似乎已經融為一體,基本上每一部印度電影都會穿插著大量的歌舞片段,這點與其他國家的電影有很大區別。
歌舞時印度電影的靈魂。它不僅為電影添加了亮麗的風景,而且對影片塑造人物形象,抒發人物內心情感,烘托氣氛等起著重要的作用,讓觀眾在關注劇情的同時享受到視聽的盛宴。
如果說東方主義曾經只是影響著西方世界的話,那么,現在我們必須對東方主義的影響已經擴展到“東方”自身這一事實敲一敲警鐘了,東方主義對于東方人的表述如今已變成東方人對自己的認識。簡而言之,現代東方,參與了其自身的東方化。
影片中的歌舞音樂,充滿了印度風味,歌詞采用當地的印地語,旋律極富特點,加上印度特色伴奏樂器和鼓的音色,配上穿著印度傳統民族服飾和演員唯美的舞蹈動作,這些都被賦予了古老的印度文明最為斑斕的色彩,爾人生的每一分悲歡離合,也在印度舞蹈中盡數呈現。
雖然在世界電影的舞臺上,印度歌舞片或許算不上最主流的電影類型,雖然有人嘲笑這種載歌載舞的電影傳統輕浮老套,但幾十億印度觀眾早已經被他們的男女間純真質樸的愛情所傾倒,而印度歌舞片所開創的藝術風格也不斷地影響著國際電影的發展趨勢。沒有誰能代替這份真摯的情感,沒有誰敢于藐視這種人民的選擇。于是印度電影仍將在廣袤的電影大地上歌聲婉轉,舞蹈翩翩,追尋著一種心靈的幸福。
本部電影美麗的女主角與其未婚夫代表著善的化身,而場主巴希爾則成為了惡的代表。與其相同在電影《天空的顏色》中也充斥著善與惡的斗爭畫面。“這部電影與一般印度電影不同,沒有特別的設定,青年搶匪與老人之間在小島發生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世界任何地方,片中的主人公甚至沒有名字,所以它是一部非常特殊的印度電影。”
《天空的顏色》主要講述一個青年欲搶劫一位開船來城鎮買藝術品的老人,結果反被老人設計帶到了居住的小島。青年不會開船也不會游泳,無可奈何地住了下來。在島上,他遇到了一些特別的人,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影片講述的不僅是天空,大海或者風的顏色,也是自然的顏色,生命的顏色。
角色一開始聲音比較響,后面要弱化聲音變得安靜,以此來展現故事中善與惡的沖突,表現青年搶匪內心的惡被島上的善所沖淡。這就與《奴里》中場主巴希爾的極惡產生了極大的對比。善于惡之間的斗爭是印度電影中一典型看點,《奴里》將著一看點體現的極為明顯,也成功的引起了觀眾對次深深的思考與反思。
一種音樂一種渲染,每一種音樂都代表著不同的境遇,同樣是歌舞卻有著不同的情感,代表著不同的人物內心。
參考文獻:
[1]陳萌.試論印度電影中的舞蹈[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6)
[2]孫小絮.探析印度歌舞電影的獨特魅力[J].南京藝術學院.2012(4)
[3]孫琬.簡談印度電影[J].電影藝術.1984(3)
[4]賴春.印度電影的藝術特點及啟示[J].大眾文藝。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