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權 (賀州學院 542899)
在中國畫眾多的繪畫語言里,留白是最具特色的表現(xiàn)手法。它中國畫區(qū)分于西方繪畫的一個顯著特征。留白是指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畫家為了更充分表現(xiàn)主題而有意識流出的空白。這些留白,雖然沒有筆墨點染,卻寄托著畫家的精神和情思流露。尤其是宋元以來的文人畫,(列舉)畫家追求的是逸筆草草,形神兼?zhèn)涮搶嵪嘤车乃囆g效果。畫家所描述的自然生命與潔白的底色相互映襯、互為表里。這樣的留白手法,造就了中國畫特有的空間、簡遠、虛靜的藝術境界。這些精心布陳的留白,雖無筆墨的點染卻有畫家精神的寄托,情思的流露,給人以豐富的藝術聯(lián)想。留白這種藝術手法,求其空靈,使作品虛實相映,形神兼?zhèn)洌瑥亩_到“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對于中國畫意境而言,留白尤為重要。那么,美術專業(yè)在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掌握留白的作用和意義,欣賞繪畫作品,本文試圖從認知心理學的格式塔理論理論出發(fā),談談中國畫中留白的審美價值和教學方法和進行教學法的探討。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理論可謂是現(xiàn)代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先驅(qū),于本世紀初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 在研究似動現(xiàn)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格式塔心理學以韋特墨于1912年發(fā)表題為“似動的實驗研究”的論文為誕生標志,亦稱完形心理學,主張用“格式塔(Gestalt)”(即整體)的觀點研究心理現(xiàn)象。認知心理學格式塔理論認為,人們的視知覺在觀察外物時遵循一系列基本的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被稱為視覺組織律。主要包括:圖形背景原則、完形閉合原則、簡化性原則、相似性原則、接近性原則等。在教學課堂上,學生作為認知的主體,他們在學習知識時同樣遵循這一系列組織律,作為教師可以從這個視知覺規(guī)律的各個原則去了解學生的聽課規(guī)律,探究適當?shù)慕虒W方法,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學以致用。
在繪畫作品審美教學中,教師要想講解好這幅作品,就要摸清楚學生學習新知識前掌握的底色。就要先對作品產(chǎn)生的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熟知,因為每幅作品都有它產(chǎn)生的特定歷史文化背景,而學生在學習這幅畫前,也有對這幅作品背景的一些相關認識,這些認識與了解構成了學習這幅作品的底色,是學習新知識前的前認知結構,它影響著學生對新知識的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呼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與滿足感,既有對學生已知知識的契合,又有對新知識的學習的濃厚興趣。這種底色映襯著圖畫的規(guī)律,在格式塔心理學中被稱為圖形背景原則,這在我們使用教學媒介及工具時也廣泛存在,不管利用板書教學還是多媒體教學,它也給我們一定的啟發(fā)。在講解畫作和制作課件圖畫時,一定要圖形、背景分明,主題突出,不能喧賓奪主。
中國畫講究層次、留白、布景、意境,我們將圖形及背景給學生進行簡單的勾勒。最早王維的破墨山水,即把墨加水破了濃淡不同的層次,以渲染代替青綠顏色,并能用水墨表現(xiàn)出山形的陰陽向背。直到現(xiàn)在,王維的山水留白處理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最早對象之一。王維所畫雪景是他的繪畫特色之一,比如《雪溪圖》《長江積雪圖》中顯示大量的留白。王維表現(xiàn)雪景物象中的留白也是中國山水畫留白的啟蒙認識。
中國畫的留白繪畫表現(xiàn)形式,眾多畫家都有所運用。再以畫蝦已入化境的齊白石大師為例,“塘里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饼R白石一生中作畫無數(shù),其中以畫蝦最為出名,也讓他成了當之無愧的一代名家。而在他所畫的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蝦圖中,他為董其武作的《六蝦圖》可謂是齊白石晚年的精品力作,在畫中六只蝦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用淡墨描繪蝦的軀體,從而更能顯現(xiàn)出蝦體晶瑩剔透的感覺。齊白石精通創(chuàng)造意境,雖然沒有畫一點水,只有大片的留白,卻盡得風流,畫中蝦兒就如同在水中互相追逐,靈動活潑,生機盎然,將蝦的游動感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幅畫構圖奇特,疏密有致,一氣呵成,將畫中上下緊密連接,六只“白石蝦”就像長在紙上一樣,它們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動,水墨淋漓,形態(tài)各異,只用簡單幾筆便勾勒出蝦在水中游的姿態(tài),栩栩如生,煥發(fā)出永恒的藝術之美。
格式塔的圖形背景原則,在課堂中教學生從大量的背景方面欣賞《六蝦圖》的大背景和留白,教會學生并不需要畫滿,卻能將意境活靈活現(xiàn)呈現(xiàn)。
完形閉合原則,認知心理學上的格式塔理論指出認知是一個“完形”過程,強調(diào)經(jīng)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傾向普遍存在于我們認識事物的各個階段,同樣存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管是復習舊知識還是學習新知識都傾向于一個整體的把握,視覺傾向于對其整體的把握。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傾向于與舊有知識建立一定的聯(lián)系,使其成為一個彼此聯(lián)系的整體。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幫助其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融合。在中國畫賞析教學中,作為教師不能滿堂灌,要將學生視為課堂的主體。像欣賞山水畫一樣,給學生大量的留白,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不能單純地只是強調(diào)字詞的把握,要啟發(fā)他們與實際與社會相聯(lián)系,完形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對于學生想象力的激發(fā),促進學生個體積極完形閉合的能力則是關鍵,在美術作品賞析教學中,先介紹幾個畫家,讓學生預先找尋該畫家的作品,如王維、黃賓虹、李可染和因為常常畫一個角落而得名的馬遠“馬一角”等,學生預先要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可以多多設置問題探索性情境,使學生深入其中,結合自己的原有經(jīng)驗互相討論補充,促進不同思想火花的碰撞,更好更全面的理解作品,促進個體對作品的多方位理解。
簡化性原則是知覺對事物最簡單的本質(zhì)結構的把握,由于記憶的時間、空間有限,人在認識事物時傾向于對其最顯著特征的把握,簡化性原則是對人的總結概括能力的訓練。學生在每個階段,他們的把握能力不盡相同,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和特色。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留白,是根據(jù)畫面需要,不得不虛化的部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主體。作為教師應該引導為主,幫助學生提高把握知識結構,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在中國畫欣賞教學中,不管是線條、造型、筆墨濃淡,各種手法它們各具特色,卻都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在教學中,要將每幅畫作放于藝術手法主題這一大背景下,而不是獨立的每一幅畫的學習,通過不同藝術手法學習,把握藝術創(chuàng)作這一整體的特質(zhì),運用到日后的創(chuàng)作中。在課堂設置中,應對有著類似創(chuàng)作手法的畫作給與學生足夠的自我學習發(fā)揮空間,成立趣味學習小組。有著同一問題的小組共同完成某一任務,而承擔不同任務的小組可以互動交流,既提高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增加了互動交流,重建新的知識結構。在具體的學習時,要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荊浩的《匡廬圖》中石質(zhì)堅硬氣勢,筆筆之間圓中帶方,被染兼?zhèn)?,層次分明,質(zhì)感很強,是無意識留白的深入研究的結果。齊白石的《六蝦圖》,因為他掌握了蝦的特征,所以畫起來得心應手,寥寥幾筆,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xiàn)出一種動感,一對濃墨眼睛,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左右二筆淡墨,于是使蝦的頭部變化多端,硬殼透明,由深到淺,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jié),連續(xù)數(shù)筆,形成了蝦腰節(jié)奏由粗漸細,簡單的筆墨卻呈現(xiàn)出蝦的各種形態(tài)、活潑、機警、有生氣。
課堂教學教學方法也注重不同課之間的遷移與互動,課與課之間聯(lián)系與銜接。如何利用相似性和接近性原則,上好一門課是需要不斷去摸索總結的。教師同樣是課堂中的魔術師,要將這種力量掌握在手中,使課堂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抓住這種相似性就是掌握了魔術棒,那每個學生也會為你所吸引。
體現(xiàn)在美術作品賞析的審美教學中,每節(jié)課之間,一節(jié)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我們要抓住其內(nèi)在的相似性,注重相近位置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些原則不僅有助于我們形成自己的授課技巧,也是學生實際存在的認知規(guī)律,在美術作品賞析審美教學中,滲透進每幅畫作的理解里。如李成的《茂林遠帕圖》圖中氣韻流動,上重下輕,留白處水為白,氣為白,藝術情緒出沒有無間,縹緲浮云水墨味十足。再如范寬的《雪景寒林圖》用墨反復渲染,蒼蒼茫茫,畫山皺后用墨籠染,山石凸凹不同,用墨濃淡不同,凹處深,凸處淡,樹叢前后的樹葉,用不同筆墨給人以蒼郁而樸茂之感。畫面前景的密林通過樹枝的濃密穿插,合理地再現(xiàn)了留白的網(wǎng)狀形式感,房舍頂部的留白顯示了畫眼和境界之特點。山石之間以寒氣(留白),同時此畫渲染湖水留白石上部,增加了體積感與對比強度,范寬追求沉重雄渾,用效法和墨染到位,在客觀自然中也存在的自然景觀,藝術升華出現(xiàn)于中國山水畫中,對后代教化很有幫助和借鑒之功。這是這種內(nèi)在的相似性使其統(tǒng)一于這幅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春光圖中。在講授完這幅畫作后,可以引導學生去回憶一下其他的中國畫留白例子,如石魯山水畫《轉(zhuǎn)點陜北》與《南泥灣途中》突出重點,留白構圖合理,為人物營造氛圍。濃墨畫后再用淡墨渲染,再用濃色點,山石則幾乎是空白,疏密有致,顯示出石魯追求雄健厚重的美學觀點。教學中也可以統(tǒng)籌在美景某一主題下,進行另一類美景的探索,北方的美景如此,南方的風景如何呢?如張大千的《長江萬里圖》,并可結合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先用水墨畫山,然后很重的朱殊在水墨山上點樹,顯示出叢叢密密,色黑互相襯托的效果。他既用積墨,又用積色,使畫面厚重有余,留白處更強,更引人入勝,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將各類相似知識統(tǒng)籌把握,鼓勵學生多觸類旁通,學習并掌握大量的具有留白效果很好的相似性畫作,以讓學生更明確留白的作用與意義。
中國古代畫家的有無觀觀、虛實觀、色彩觀的以及其獨特的自然萬物的觀照和審美精神的追求,使中國繪畫必然會走向水墨黑白體系和文人寫意格局,而文人水墨畫的本質(zhì)虛靜為體,知覺為用,這一方法決定了中國畫絕非自然主義的局部的、個別時空段有限的再觀,而必然是心物同構的、整體的、多維的生動再現(xiàn)。清代畫家方士庶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畫家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在筆墨有無間?!保ㄉ坨?,2008:142)中國畫家的宇宙人生,全可寄于這“筆墨有無間”,因為它“可以生無窮之情”,這也正是中國畫留白的寓意所在。在大學的藝術作品賞析審美教學過程中,結合格式塔心理學的圖形原則、完形閉合原則、簡化性原則的相關原則去進行教學,從格式塔心理學的視覺組織律出發(fā),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規(guī)律及認知規(guī)律,對我們提高課堂吸引力,讓學生學到知識,對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有益處良多。
[1]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郭鵬.淺析中國畫留白藝術[J].家教世界,2013(01)
[3]閆超.中國畫留白的哲學及其審美價值[J].國畫家,2010(09)
[4]邵琦,孫海燕編.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