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川北醫學院組胚教研室,四川 南充 637007)
1型糖尿病(T1DM)又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DM),是由于胰腺產生胰島素的功能遭到破壞,引起胰島素絕對缺乏,而引起DM。T1DM發病率呈增加趨勢,且患者死亡率和常人相比更高〔1,2〕。近些年來有研究發現,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對T1DM患者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有抑制作用,對機體具有免疫調節作用〔3,4〕;Selmani等〔5〕發現BMSCs發揮免疫調節作用的主要細胞為CD4+Treg 及CD25+Treg細胞。本文主要探究不同數目的BMSCs體外對T1DM大鼠淋巴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期望能為臨床DM的治療提供依據。
1.1實驗動物與試劑 清潔級SD大鼠12只(雄雌各半,體重200~250 g),購自成都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RPMI-1640培養基、DMEM-LG培養基、植物血凝素(PHA)、胎牛血清(賽默飛生物化學制品有限公司);鏈脲佐菌素、絲裂霉素C(美國Sigma公司),大鼠淋巴細胞分離液、噻唑藍(MTT)溶液、二甲基亞砜(深圳達科為公司),血糖測試儀(強生公司)。
1.2實驗方法
1.2.1大鼠BMSCs的分離、培養 隨機選取雄鼠和雌鼠各3只,麻醉后將其處死。然后無菌條件下取其雙側脛骨和股骨,用生理鹽水清洗后剪開骨頭兩端,用含10%胎牛血清、1%鏈霉素與1%青霉素的DMEM/F12混合液體沖洗骨髓腔,收集沖洗的液體,將收集的液體40 ml滴入離心管,在離心機上1 500 r/min離心10 min后收集沉淀細胞于塑料培養瓶中,將培養瓶放于37℃、5%CO2的濕度培養箱中進行培養。3 d后更換培養液,以后每隔2 d進行換液并棄去未貼壁細胞,傳代3次,留取第3代備用。
1.2.2T1DM大鼠模型的建立、淋巴細胞的制備 剩余的3只雄鼠和3只雌鼠在標準環境下飼養1 w后,連續5 d分別在腹腔注射1%的鏈脲佐菌素(50 mg/kg,1次/d),每周末測定其尾靜脈空腹血糖,若大鼠的尾靜脈空腹血糖大于16.7 mmol/L,且觀察2 w后血糖無明顯波動,則說明T1DM大鼠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成功后,將6只大鼠麻醉后處死,分別在無菌條件下取出大鼠脾臟,用剪刀將脾臟剪碎,將碎片加入分離液中分離淋巴細胞,放入RPMI-1640培養基(含20%胎牛血清)上,利用細胞計數儀將淋巴細胞濃度調整至1×108個/ml。
1.2.3BMSCs與淋巴細胞共培養 實驗分為:A組(1 ml淋巴細胞)、B組(1 ml淋巴細胞+100 μl PHA)、C組(1 ml淋巴細胞+1×106BMSCs+100 μl PHA)、D組(1 ml淋巴細胞+1×105BMSCs+100 μl PHA)、E組(1 ml淋巴細胞+1×104BMSCs+100 μl PHA),每組5孔,分別按照分組濃度將相應的淋巴細胞、BMSCs和PHA滴入孔板中,取樣結束后將孔板置于37℃,5% CO2濕度培養箱中培養,3 d后進行實驗。
1.2.4淋巴細胞增殖能力的檢測 淋巴細胞增殖能力主要采用MTT比色法檢測:上述淋巴細胞與BMSCs共培養3 d后,選取五組5孔中的3孔,每孔加入20 μl MTT溶液(5 mg/ml,即0.5%MTT),繼續培養4 h后小心吸去孔內培養液,每孔加入150 μl二甲基亞砜,置搖床上低速振蕩10 min,使結晶物充分溶解。在酶聯免疫檢測儀OD 490 nm處測量各孔的吸光值,3孔的吸光值平均值即為每組的平均吸光值。
1.2.5淋巴細胞細胞周期及凋亡檢測 選取五組5孔中剩余的2孔,吸取上清后置于流式管中離心5 min,后滴入1 ml磷酸鹽緩沖液(PBS)進行細胞重懸,最后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淋巴細胞細胞周期及凋亡水平。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一般統計描述、t檢驗、方差分析。
2.1BMSCs的一般特征 分離出的SD大鼠脛骨和股骨的BMSCs種植后1~3 d生長滯留,第4天呈對數生長,后生長較為平穩。對培養細胞進行顯微觀察,BMSCs形態呈梭形,胞體細長,胞體形狀較為均一;透射電鏡觀察提示該細胞胞核較大,以類圓形、圓細胞為主;細胞質細胞器較少;染色質電子密度較低、分布稀疏。
2.2五組淋巴細胞增殖能力的比較 五組樣本的吸光值由大到小分別為:B組>A組> E組>D組>C組。A組的吸光度低于B組(P<0.05),說明PHA對淋巴細胞的增殖有促進作用;隨著BMSCs數目的增加,樣本吸光度逐漸降低(P<0.05),A、B組的吸光度均高于E、D、C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