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8月12日,上帝和人類開了個玩笑。曾帶給人們無數歡樂與思考的“最睿智的人生導師”、好萊塢喜劇明星羅賓·威廉姆斯,演出了一場令全世界影迷難以接受并無比哀慟的一幕:自縊身亡,結束了他63年的生命。
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第6901顆星,驟然隕落。一代喜劇大師,就此永別。
“羅賓·威廉姆斯是一位飛行員,一位博士,一位精靈,一位保姆,一位總統,一位專家,一位擁有奇幻魔力的彼得·潘。他就是一切。他像個外星人一樣來到我們中間,卻深入地影響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我們被他逗笑,又被他惹哭。他將自己無可限量的天賦,慷慨地給予那些最需要的人,不管是遠在國外的美國士兵,還是在國內被邊緣化的群體,都從他身上得到了歡樂和力量。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來感謝他。”美國總統奧巴馬滿含深情、極盡贊美之詞的悼念聲明,或許可以作為他一生最好的注腳。
影迷無法接受他的死訊,就如同無法釋懷彼得·潘會長大一樣。然而現實是,無論是銀幕上那個竭盡所能讓人捧腹大笑又久久回味的喜劇英雄,還是現實中與可卡因、酒精和抑郁癥抗爭了一生的悲情戰士,都已經永遠的留在了時光里,留給世人一份永恒的、帶有溫度和力度的記憶。
羅賓不是傳統概念里的帥哥,但卻在好萊塢那個群星閃耀、男神女神云集的地方,占據著一席之地,甚至比其他外形出眾的明星更受人們喜愛。這無疑和他最顯著的個人標簽 ——“喜劇演員”是分不開的。他一生近百部作品中,80%都是喜劇。
和許多銀幕喜劇明星一樣,羅賓最初也馳騁于脫口秀,并借情景喜劇脫穎而出。很少有人看過1978年至1982年播出的《莫克和明迪》,但這卻是羅賓的成名作。他扮演了奧巴馬總統在悼念聲明中提及的“外星人”。在這個“外星人”身上,他喜劇風格的兩大法寶——即興表演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充分展現。有人開玩笑說,你若請了羅賓,大概省了半個編劇的錢以及半個導演的錢,因為他即興說的臺詞比你能編撰出來的更搞笑,而他的動作是任何導演無法預先設置的,編劇、導演只需幫助其他演員來適應他就可以了。

羅賓是個喜劇的瘋子,只要給他一個平臺,他就能帶來無盡的笑聲和歡樂。這在他隨后出演的《早安越南》《窈窕奶爸》《家有杰克》《解構哈里》《年度人物》《老家伙》中顯露無疑。
與其他大部分喜劇演員不同的是,羅賓從來都不是一個小丑,他從未用粗俗的搞怪扮丑來換取觀眾的笑聲。他靠的是一種特殊的境界,風格低但不俗,夸張但有依據,過火但又能令人欣然接受。
寧財神說過,能演好喜劇的演員演技不可能差,只要給他一次演正劇的機會你就知道了。這話放在羅賓身上尤為恰當。他雖然是一個喜劇明星,但影響最大的角色卻都來自于嚴肅的正劇,更直白一點地說——都是扮演人生的導師。
這就是羅賓表演生涯中最令人矚目的兩座豐碑——《死亡詩社》和《心靈捕手》。
《死亡詩社》中,羅賓扮演的是一個突破傳統教育體制、崇尚全新價值觀的引導者,他引領一群被體制化了的迷茫學生,重新思考學習乃至生活的本質意義。“船長”與船員之間的友誼和默契,充滿了一種專屬于男性的精神互動。據說《死亡詩社》是唯一一部讓羅賓看了15遍的電影。他曾放言,“基廷”老師這個角色的表演毫無瑕疵。
《心靈捕手》中羅賓扮演的導師西恩,用自己的人生體驗,把一個罕見的高智商才子從社會邊緣拉回來。他用沉默與爆發交錯并進的方式,讓年少輕狂的家伙,在肆意詆毀別人的瞬間突然發現自己的愚蠢、在妄圖使用龐大知識儲備來攻擊別人時,懂得自己的才情也許爆發的并不是地方……
影評家說,羅賓演繹的導師,并非像他的大多數同行那樣刻板地“教給”你什么知識或道理,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與發現。而這,無疑觸動到了應試教育體制下的中國觀眾。羅賓因此也成了中國觀眾心中“最睿智的人生導師”。
《死亡詩社》拿到了當年的奧斯卡影帝提名,《心靈捕手》則帶給了羅賓平生唯一一座小金人。1998年奧斯卡頒發最佳男配角獎,主持人說出他的名字時,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而當激動的羅賓眾望所歸走上臺時,全場觀眾起身鼓掌,像在致敬一位獲得終身成就獎的大師。
除了在銀幕上傳遞歡樂與力量,羅賓也將善良和愛心傳遞給他身邊的人和需要的人。
克里斯托夫·里夫是初期超人的扮演者,他高大英俊,飾演的“超人”紅遍全球深入人心。然而一次事故讓這個身高1.93米的大男人永久癱瘓,精神崩潰。某天病房里突然闖進一個詭異的操著地道俄國口音的大夫,非要扒褲子給里夫做“結腸透鏡”,老超人被這個神經病大夫逗得前仰后合。這個奇葩的俄國大夫,就是羅賓。這也是里夫出事以來第一次笑。
和羅賓合作過的演員都記得,在拍攝電影的間歇,羅賓常會裝瘋賣傻上躥下跳,用喜劇表演和笑話段子幫所有工作人員減壓放松。斯皮爾伯格導演在拍攝《辛德勒的名單》時,也曾找羅賓來逗樂講段子,振奮劇組的士氣。
就是這樣一個竭盡所能將歡樂和溫暖帶給人們的人,其實并不快樂。他是一位抑郁癥患者。終其一生,他都在用酒精和毒品對抗悲傷,以拼命拍戲填補內心的恐懼。
羅賓是個老牌癮君子。早在1980年,他和可卡因就保持親密關系。直到1983年大兒子出生,才告一段落。戒掉可卡因毒癮之后,酗酒又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噩夢。他一度戒除酒癮,卻在20年后重新酗酒,“并非因為外界猜測的老友克里斯托夫·里夫去世,而是害怕,害怕一切,焦慮無處不在。”
除了酗酒,羅賓對抗孤獨和恐懼的另一件事就是瘋狂地工作。他曾經兩年拍8部電影,被人戲稱“你看看銀幕上有哪部電影里沒有你?”就在去世前一個月,他前往明尼蘇達戒毒中心接受治療,目的是在巨大的工作壓力下“保持清醒”,因為他的手頭還有6部電影正在拍攝。
羅賓的私人生活也非常坎坷。1978年到1988年,他有過一段婚姻。期間他吸食可卡因上癮,還和一個酒吧侍女發生了婚外情,被該女子告上法庭。平定此事后,羅賓帶著當時只有5歲的小兒子開始了單身生活。不到一年,他就和兒子的保姆奉子成婚。2008年二人因為感情裂痕正式離婚。2011年,他和平面設計師蘇珊結婚,共同生活直到他去世。
羅賓曾在接受采訪時被主持人問到,有朝一日抵達天堂想聽到什么時,他回答:“天堂應該有笑聲。要是能聽到上帝講‘兩個猶太人走進酒吧’的笑話就太好了。”
天堂有沒有笑聲不得而知,但羅賓去了之后,那里的人們一定非常高興看到他。美國著名歌手Pink說,只見過羅賓一面,但那是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是的,有的人和他的作品,你見過,看過,便擁有了,從此不用再認識任何人。無疑,讓總統、同行、觀眾都真誠懷念的是羅賓·威廉姆斯帶給大家的“無數開心與歡笑的瞬間”,而所謂瞬間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