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然而由于國有企業仍然擁有不少特權和優勢,民營企業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自身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仍然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早在200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舊36條”)之后,民間資本積極介入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多項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民間投資的活躍度一直不高。到2010年5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新36條”),再度激活民間資本投資的想象空間。“新36條”中,政府鼓勵和引導民資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領域等多個領域。在政策指引下,最近幾年,中國民間投資比重穩步提升,投資結構逐步優化。
即使如此,從2005年的“舊36條”到2010年的“新36條”,國家為鼓勵民資掃清了投資“政策門”,但在執行過程中,民資又遇上“玻璃門”、“彈簧門”,使得政策執行效果大打折扣。
我國向民間資本開放國有項目,包括一些具有自然壟斷性質、過去以政府資金和國企投資為主導的領域,其初衷無非為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漸打破國企單一的國有或國有控股模式,推進混合所有制以提高國企效率。在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在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以及棚戶改造等方面投資來激活基建投資,若能吸引到民間資本參與,那么它所帶來的效益可能是最高的,而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則是最小的。
面對此種情況,民營企業卻顧慮重重,一是很多項目沒有吸引力,譬如有些地方開放的國有項目都屬于像鋼鐵、機械制造等“夕陽產業”;二是覺得國有大企業水太深,自己資本小,進去之后沒有話語權。
面對現實困境,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資改革的方向,包括管資本、混合所有制和分類管理,隨后國資委發布改革方案。專家學者認為此次改革方案有兩大突破,首先提出“混合所有制”誰來主導的問題,如果不是民企主導或雙方主導,改革將難以持續,并指出“混合所有制是政府提出來的,就應該讓渡好處;讓別人把好處給你,那就不叫改革了,你得放棄一些東西才能把這個搞下去。”再次,分類管理和分類的提出,有利于國企改革的細化。
眾多專家指出國資改革應該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要打破壁壘讓民營資本進來,而且要以民營企業的形態進入到原有壟斷行業中;第二,國有資本要逐步從經營性或營利性領域退出,以賺錢營利為目的這些行業國有資本都應該退出;經營型領域不光是競爭性行業,還包括經營性壟斷行業,比如煙草、石油石化、電信行業的某些環節;第三,建立新型的國有資產管理架構。有專家甚至指出:“資本與公權摻雜在一起是有很多問題的,直接以民營企業的方式進入最好,別擔心民營企業的實力不夠,你真要放開了,他們不差錢。”
民營企業不差錢,卻差安全。如何保障民資進入國企,在混合所有制中沒有后顧之憂,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有專家學者提出在國企中保護民資的一些安全建議。首先要賦予民營企業公平的市場進入機會。一要打破行業壟斷和國有企業壟斷,鼓勵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所有行業領域公平競爭;二要加快制定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允許民營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三要加快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減少針對民營企業的行政審批事項,禁止變相審批,提高審批效率;四要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主導的產業基金,推動民營企業間接進入某些行業領域。
再次,提高民營企業的控股機會和地位。一是在市場化程度比較高、非關系國家重大戰略和安全、非公益和非自然壟斷行業和領域,鼓勵民營企業獲得控股地位。鼓勵國有企業通過減持和轉讓資產存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控股機會。二是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民營企業依靠自身的優勢和競爭力,通過面向產業鏈上下游和價值鏈高端的兼并重組,擴大企業規模,提升民營企業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控股地位。
其次要建立民營企業投資收益權保障機制。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限制和取消其壟斷特權,提高國有企業收益上交財政和社保的比例,督促國有企業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按法律和合同規則保障民營企業的投資收益權利;另一方面,要盡快制定和完善有關民營企業投資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建立處理民營企業投資權益糾紛的訴訟和監督機制,鼓勵和支持新聞單位等對損害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監督。
最后,增強民營企業的話語權。要加強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本質屬性和重要性的理論研究,為提升民營企業政治經濟地位和話語權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要發揮新聞輿論的宣傳引導作用,改變社會對民營企業的過時觀念。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保障民營企業的信息擁有權、投票決策權和監督權等。
總之,民營企業權益保障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要處理好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關系,努力實現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地位平等、財產權平等、機會平等和規則平等,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讓民資安全進入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