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
10月6日,金牌編劇劉和平的最新力作《北平無戰事》登陸北京、天津、河南等四大衛視,瞬間刷屏“朋友圈”,成為近期最熱的一部電視劇。這部最早定名為《最后的王朝》的電視劇,講述的是1948年到1949年間中華民族的一次歷史大轉型,以及在這次轉型中蔣家王朝注定的覆滅命運。從媲美電影大片一般的畫質,到劇中細節的考究,展現的無一不是國產電視劇的最高水準。
陳寅恪曾說:“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劉和平是國家一級編劇,還是一名歷史學者,長期從事歷史學研究,為他在舞臺劇和電視劇創作方面提供有力支撐,打通了學術理論與文藝創作之間難以逾越的溝壑。
現年60歲的劉和平生在一個戲劇世家,他的父親是一名舞臺劇編劇,母親則是舞臺劇演員。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以及飽讀詩書的熏陶積淀下,結合自身對歷史的敬畏心與獨到的文藝創作視角,劉和平在對待歷史題材創作的態度上,從精神層面說是帶著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心,從個人情懷層面說則是心懷感恩。他13歲休學,從父讀書,15歲和父親一起被下放到湖南農村,生活非常艱苦。白天出工,晚上和父親對坐讀書。“是父親的教誨讓我有了今天。”后來,他在《大明王朝1566》一書的前面題寫“獻給父親”。

除了歷史研究與劇本創作,他還曾任過專業演奏員。對音律的學習對他的寫作很有幫助,藝術都是相通的。“音樂里面的節奏是最精確、最自然的節奏,尤其對戲劇創作來說,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節奏。”劉和平說。
在《北平無戰事》中,劉和平將對節奏的精準把握表現得淋淋盡致,以往的劇作為了讓諜戰戲、地下戰線的戲好看,都會極盡所能寫怎么用陰謀。而《北平無戰事》則反其道而行之,完全用陽謀來拍,這種陽謀對陽謀、面對面的激烈較量,更能展現地下戰線的殘酷。此外,《北平無戰事》的精彩之處還在于,全劇雖然用陽謀的結構來敘事,但觀眾依然猜不到后面的發展,在觀看過程中會有巨大的期待。
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史和哲學史都下過功夫的劉和平,其作品內涵豐富,往往讓觀眾觀賞之后,回味無窮。“我這個劇更多的是盯著有大學學歷以上,或者大學學歷以下平時就喜歡歷史的人群。”在回應關于《北平無戰事》顯得過于“高冷”的問題時,劉和平底氣十足地說。
如今的影視劇市場,盡管一些粗制濫造的劇作從商業運作層面來講取得了一定的實績,劉和平卻從未向市場利益低頭,而是以作品為串聯,把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水準提升到了一個精品高度。
從《雍正王朝》到《大明王朝》,《最后的王朝》(《北平無戰事》的原名),一部部口碑與收視齊飛的作品,讓堅守歷史的劉和平底氣越來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