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承祚
位于東南歐巴爾干半島上的小國阿爾巴尼亞,是同新中國最早建交的國家之一。在二十世紀整個50年代,中阿兩國同屬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因而建立起友好合作的關系。特別是1954年兩國互設大使館后,中國開始了對更加貧窮、落后的阿爾巴尼亞進行經濟援助。
到了二十世紀60年代,世界形勢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出現了“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的局面,中蘇兩黨兩國開始交惡。在這種情況下,阿國同中國并肩攜手,共同反對蘇聯的修正主義和霸權主義,這直接導致了蘇聯對阿的斷援和蘇阿斷交。鑒于此,中國全盤接手了原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對阿的一切援助,并不斷加碼、翻番,自此中阿兩黨、兩國間迅速結成舉世矚目的一大一小的雙邊“特殊關系”。此后的中阿關系可概括為5句話:上層交往多而頻繁,經、軍援助十分巨大,合作范疇無所不包,互相評價調門特高,禮賓接待不斷破格。1966年11月,毛澤東以中共中央主席名義,高調電賀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五次代表大會。賀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表述,把中阿關系推向了新的高峰。
1966年4月,除毛主席以外的中國黨、政、人大所有主要領導人包括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都到首都機場迎接到訪的由阿部長會議主席謝胡率領的阿爾巴尼亞黨政代表。從當時北京東郊的大北窯到西城邊的釣魚臺國賓館,中國首都以空前的(或許也是絕后的)規模,出動了百萬人,張燈結彩,夾道歡迎阿國的貴賓。
1967年,毛澤東又兩次接見訪華的謝胡。周恩來作為總理,1964年、1965年、1966年曾連續3次正式訪問阿國,最長的一次達9天,并在阿度過1964年新年。中國政府在國內經濟情況十分困難的歲月里,舉全國之力援阿,總額達l00億元人民幣(按1960—1970年代計算,約合當時的60億美元),相當于每個阿國人口獲得人民幣4000元。阿國要什么,中國給什么,有求必應,甚至無求也提供。
作為對中國的回報,阿方對中方也有三大支持:支持中國反對赫魯曉夫的“修正主義”、支持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支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權益。
1968年,中阿兩國黨、政、軍最高領導決定派軍方主要負責人分別率黨政軍代表團到對方訪問,同聲譴責蘇聯和華約軍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這一年,中國為表達對阿退出華約的支持,一次性就提供援助項目30個,幾乎占我方全部援助項目的1/3。在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益方面,阿方始終給予很大支持,相比于其他兩個方面,這個支持更加寶貴。
此階段,中阿雙方高層形容彼此雙邊關系的詞匯,已經不止于諸如“牢不可破”、“親密無間”、“與日俱增”等高級外交用語,而是上升為“堅如鋼鐵,純若水晶”、“從一個高峰發展到另一個高峰”這樣詩詞一樣的表述了。不僅如此,當時毛主席為形容中阿友好關系所創作的“語錄歌”,也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唱響兩國城鄉。
整個二十世紀60年代,總共十余年的中阿關系堪稱“大起”“大熱”,已達到兩國人民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地步。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及中蘇、中美間關系的緩和與解凍,中阿一度以意識形態為主導的雙邊關系遇到麻煩。

1969年9月11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在參加完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葬禮后由河內回國,中國政府同意他通過中國“過境”并在北京機場實現中蘇兩國總理會晤。此舉遭到阿方的批評和反對,不點名地指責中國在反對蘇修斗爭中“妥協”“動搖”。
中阿“特殊關系”遭遇決斷性的挫折,是70年代初期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和中美峰會。在基辛格博士為籌備美國總統訪問中國之行而剛剛離京后,周恩來迅即于1971年7月中旬向阿駐華大使羅博作了通報,告之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可能因此啟動,表示這并不影響中阿關系的發展,不要求阿方同中方的做法一致。
對此,阿勞動黨中央第一書記恩維爾·霍查致函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洋洋萬言,對中方邀請尼克松訪華一事未同阿方事先商量大表不滿,不同意將美帝國主義重新定位。從此,中阿關系每況愈下,從先前的“大起”“大熱”變成了“大落”“大冷”。
當年,阿爾巴尼亞主要從3個方面主動惡化了對華關系:首先,阿主要領導人霍查一馬當先、各種媒體緊跟其后,聲稱阿中友誼是建立在反對美帝、反對蘇修基礎上的,中方邀請尼克松訪華,就是破壞了這個基礎的一半。于是,阿把“中國修正主義”同蘇聯修正主義、南斯拉夫修正主義、歐共修正主義并列在一起進行“反對”。其次,阿國1976年11月初召開了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它的議程中,會議專列一項攻擊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公開指責這一革命理論“破壞世界革命,熄滅反帝斗爭,分裂馬列主義運動和國際無產階級團結,阻礙各國人民爭取自由、獨立的斗爭”,等等。再次,阿方將意識形態的分歧擴大到國家關系上,一方面攻擊中國援助“意在破壞”阿經濟,另一方面又放出阿“絕不在外來的壓力下低頭”這樣煽動性的話語,導致阿中政府間的一場你來我往的“照會戰”最終迫使中方對阿停止援助、撤退專家。
面對阿方聲嘶力竭、無休無止的攻擊和詆毀,中方總是“罵不還口,不與論戰”,在“照會戰”中也盡量不使爭論矛盾激化,從而使中阿不致斷交。
阿爾巴尼亞的反華也給自己釀成“苦果”:阿國內經濟跌落到深淵,人均GDP從上世紀70年代的800美元下降至80年代的200美元。
1985年霍查病逝,阿利雅上臺,中阿關系重又逐步走上正常外交的路子。冷戰結束后這些年,阿方歷屆民選總統和政府總理都曾應邀訪華:他們都公開承認霍查一度反華對阿中關系鑄成大錯。中國的領導人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訪問了阿國。中阿友好關系比之過去,更為健康、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