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勤
常有人跟我討論關于專家的觀點問題,話題主要是對一些專家的觀點不滿或不予認可。這就促使我思考一個問題:專家的觀點是怎樣形成的,專家為什么會這么說而不是那么說。
專家的觀點實際上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其規律,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客觀規律。但是,對同一事物,特別是對社會問題,我們經常會聽到不同的解讀甚至相左的觀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的價值結構的主體因素在起作用。這個主體因素包括主體利益、主體需要、主體知識結構、主體能力、主體情感和意志。因篇幅所限,擇要述之。
專家的觀點與主體利益和主體需要密切相關。這里講的主體,是指群體,而非專家個體。比如,人類的一個共同認知是工業化乃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這就是主體利益,專家們幾乎不會有不同看法。而對走什么樣的工業化道路問題,專家們的意見則會有分歧。以國家的產業政策來說,有人建議大力發展汽車工業,而有人則反對,焦點在于是增長優先還是環保優先,這背后反映的是主體需要(這個主體需要并非專家的個體需要,而是群體需要)。至于有的專家作為一些特殊利益群體的代言人,就不是認知問題了,而屬于學術道德問題。
專家的觀點與其知識結構有關。專家者,對某一學問有專門研究的人。近代以來,學科越分越細,析出了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大的學科門類。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研究范式,本領域的專家就是長期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久而久之便自然地以該學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來分析判斷問題。
舉個例子。近來城鎮化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有力推優先發展大都市者,認為大都市交通發達、信息快捷、人才濟濟、產業配套,因而投入產出效益高,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有力薦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優先發展者,認為大都市資源環境壓力過大、外來務工者難以落戶。前者以經濟學家居多,以資源的有效配置為主要價值取向。后者以社會學家為多,以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為主要價值取向。
專家的觀點還與其成長經歷有關,這決定了其情感和意志。專家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治學態度受成長環境、人生閱歷影響很大。成長于社會底層和經歷豐富的專家,較多地了解民間之疾苦、社會之復雜、人情之冷暖,多有同情憐憫、理解包容之心,多問題意識少學術教條。而經歷簡單者則可能反之。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先生說,他特別懷念蹲在農村一年時間搞調查的經歷,認為這對自己的學術研究影響巨大。事實正是如此,李培林的社會學研究接中國社會的地氣,觀點也就能夠服人。而一些喝洋墨水成長起來的專家,言必稱希臘,無視國情民情,被人拍磚也就不覺得奇怪了。
還需要說明的是,專家與政策制定者的最大不同點在于,專家關注“應該是怎樣、應該做什么”,而政策制定者關注“實際是怎樣、能否這么做”。專家的責任是咨政而不是決策,其觀點不一定會成為政策,因而大眾也就不必過于苛求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