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斌慧
(1.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原市,030006;2.太原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山西省太原市,030024)
隨著煤炭形勢日趨嚴峻,煤機裝備制造業競爭加劇,煤機裝備制造廠商紛紛采取各種辦法加強營銷,變傳統的營銷手段為以銷定產的定制營銷。2010年以來,為了應對經濟危機的影響,許多煤機制造廠商開展以舊換新的置換業務,從某種程度上帶動了銷售數量的微幅提升。進入2013年,銷售形勢更加嚴峻,煤機制造廠商降價促銷的現象更加嚴重,有些產品的售價已經接近甚至低于成本價,三一重裝、天地科技等大型集團公司也在嘗試以融資租賃的方式促進銷售。上述手段無疑都是擴大產品市場份額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這些手段對煤炭企業來說并未從根本上降低煤機產品的價格,對制造商來說無法從根本上降低煤機制造的成本。基于上述矛盾,不妨將眼光投向機電產品再制造領域,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節能減排、綠色再制造,提高經濟效益;同時為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實現社會效益。
再制造是廢舊機電產品高技術維修的產業化。再制造是以廢舊產品的性能實現跨越式提升為目標,以機電產品全壽命周期設計和管理為指導,以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為準則,以先進制造技術和綠色生產為基礎,對廢舊機電產品進行修復和改造的一系列技術措施或工程活動的總稱。通過實施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將達到或超過新品。但是,再制造產品屬于新品而不是二手產品,其成本僅為新品的50%左右,可節材70%以上,節能60%左右,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通過再制造可以形成 “資源—產品—廢舊產品—再制造產品”的循環經濟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并保護環境。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而再制造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節能減排的一個重要手段。從這一角度看,再制造工程與低碳經濟的理念是一致的,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
再制造是實現產品環保性與循環性的決定因素,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綠色系統工程,是先進制造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方向,它統籌考慮產品部件全壽命周期管理,是解決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廢舊裝備翻新的最佳方法和途徑,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決定著未來制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2005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再制造;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審批了東風康明斯、玉柴機器、濰柴動力等14家企業作為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業試點;2009年1月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將再制造納入法制化軌道;2009年12月,包括卡特彼勒、徐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7家工程機械企業在內,工信部選定了35個企業和產業集聚區作為首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2009年,工信部組織第一批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企業評審工作,明確煤機再制造銷售及服務將得到更多政策扶持。
隨著煤炭形勢日益嚴峻,煤炭企業購買煤機設備時越來越慎重。一方面是從降低開采成本的角度出發,必須提高機械化水平,理論上對煤機裝備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是煤炭價格下滑,回款困難,資金緊張,實際上對煤機裝備的需求緊縮。在這對矛盾的作用下,煤炭企業是否必須購置全新的煤機裝備顯得異常尷尬。
煤機裝備維修大概經歷了4個階段。
第一階段:煤企內部機修廠維修。這一階段,煤炭開采量小,煤機裝備機械化程度低,維修主要由礦方內部機修廠實施,主要進行零部件更換、簡單銷軸等零件的機械加工、破損部位的焊接以及電器線路等的技術革新或者改造。
第二階段:煤機設備返廠專業化維修。這一階段,煤炭開采量逐步上升,煤礦大量上馬綜采、支護、運輸等大型煤礦機械裝備。隨著設備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機、電、液聯合控制精度的增強,內部機修廠面對故障往往束手無策,返廠進行專業化維修成為必須。
第三階段:第三方外包維修。這一階段,國內經濟復蘇,原煤需求量增加,所有煤企開始大干快上,煤炭行業利潤暴增。煤機裝備一旦出現問題,煤礦會選擇第三方進行外包維修,與制造廠家維修相比具有時間、價格、服務等優勢。
第四階段:以技術換市場的經營模式下的煤機制造企業和煤炭企業合資組建維修基地。這一階段,隨著國內外煤機裝備的普及,維修市場需求增大。尤其隨著進口設備大量涌入,對煤機裝備維修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煤炭企業提供市場、煤機制造企業提供技術共同發展的經營模式成為主流。國內主要煤機制造廠商紛紛和煤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建煤機裝備維修基地。
經過上述幾個階段以后,煤機裝備維修市場的利潤空間非常有限,最多是利潤的再分配,沒有利潤提升空間。而再制造作為一種全新的修理手段,能夠大幅度降低維修成本,為設備修理利潤空間的增加提供保障。
2010年4月,國家發改委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再制造產業發展規劃》,明確 “十二五”時期我國促進再制造產業健康發展的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再制造典型企業。隨后,國家發改委又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再制造產品目錄》,研究制訂對列入目錄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鼓勵消費者使用再制造產品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優先采用再制造產品的激勵政策。2010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11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意見》,要求緊緊圍繞提高資源利用率,努力將再制造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再制造符合國家政策導向。
在2013年8月31日開幕的2013中國(泰山)國際礦業裝備與技術展覽會開幕式上,中國煤炭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張勇指出,“盡管我國煤炭機械裝備制造業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但仍存在企業規模小、原創能力差、競爭力弱等問題,亟須依靠推進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打造煤機裝備 ‘升級版’?!睆堄聫娬{,在節能減排、環境壓力增大的背景下,綠色制造是煤機發展的方向。
煤機裝備再制造方式簡單、成本小,可以解決煤機價格過高、銷售不暢、回款困難等問題,制造出的產品可通過以下渠道實現銷售。
(1)置換行為:設定一個零部件磨損的極限,煤機裝備使用到一定程度接近極限尺寸時,煤炭企業可以支付一定的差額,將磨損的舊件返廠,生產廠家則提供新備件供用戶使用,返回的舊件可以通過再制造手段獲得二次或多次壽命。
(2)設備租賃:煤炭開采企業為了降低固定資產購置成本,可以采取普通租賃或者融資租賃的方式從生產商處獲得設備的使用權,制造商通過雙方或三方簽訂合同的方式向礦方收取租金。
(3)專業化服務:設備制造商可以自帶再制造設備承擔礦方的開采工程,按照一定的比例獲取收益。
(4)出售再制造整機:由于再制造產品的成本與完全新品相比價格低廉,但使用性能以及可靠性與新品等同或略超過新品,因此具備較強的價格優勢。用戶在接受再制造整機的時候,經濟壓力相對較小。
(1)寧夏天地奔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煤機行業中唯一進入工信部 “機電產品再制造第一批試點單位”的企業,針對內蒙古賽蒙特爾煤業有限公司已運行1年零6個月的綜采三機設備,利用關鍵零部件再制造技術、工藝、裝備進行開發、研制,充分利用綠色清洗技術、現代表面工程技術和激光再制造技術,配合精湛的維修手段以及嚴格的質量要求,使維修后的設備及關鍵零部件無論從外觀還是內在質量均具有較強的創新性與實用性,維修成本相對合理,設備及關鍵零部件再利用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經有關專家鑒定,可滿足過煤800萬t的再生產能力。
(2)山西全安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郭春平,經過近30年研究的成果 “一種再制造隔爆外殼方法”獲發明專利。該方法使隔爆外殼變鋼鐵原材料—制造新的—使用—嚴重失效—報廢的 “一次性使用”為廢舊外殼—再制造—再使用—再失效—再制造—再使用……多次循環的 “多次重復使用”,填補了國內外一項技術空白,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和實用性。
(3)由重慶超科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和重慶大學共同承擔的 “廢舊汽車輪胎再制造關鍵技術與示范”項目通過專家評審驗收。同時,50萬條/a廢舊汽車輪胎再制造生產線也正式投入運行,標志著我國廢舊輪胎再制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對提高輪胎再制造整體質量水平和提高翻新輪胎使用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4)三一重工成功地對一臺遍身水泥污垢、銹跡斑斑、部分零部件開裂變形的泵車,通過評估、全面拆解、修復、檢測、總裝等程序實現再制造,產品性能、質量均不亞于新品。
通過上述成功案例可見,煤機行業實施再制造大有可為:例如掘進機和連續采煤機的截齒、滾筒,各類刮板輸送機的中部槽、鏈輪、刮板、鏟板等都是維修、再制造的對象;各類設備上使用的油缸、傳動軸、齒輪箱、減速器、機架等都是再制造的優質資源。
再制造的關鍵技術是機械加工和表面處理技術,不是簡單的回收利用。傳統的回收利用經濟效益較低,只是對產品材料回收;再制造是把失效報廢的產品通過技術手段再制造 成新的產品,恢復并提高產品的使用功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年限。在很多領域,它已經成為解決一些難以從國外進口備件的途徑。
20世紀中期,應用電刷鍍和鍍硬鉻對磨損零件進行尺寸修復的技術是再制造的萌芽。近年來的熱噴涂、復合電鍍、離子注入、激光表面強化、等離子熔覆技術及納米膠表面粘結技術等新工藝也在許多領域應用,通過表面處理技術的不斷提升配合機械加工手段的進步,再制造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因此,表面處理技術和機械加工水平是再制造工程的核心。
很多用戶認為再制造是簡單的產品翻新,對產品的性能及質量心存疑慮。這方面隨著國家政策的推行、輿論宣傳的加大、再制造產品的普及推廣以及示范展示等,最終會得到用戶的認可。
對于仍然以虛擬生產模式為主的企業而言,實現再制造是不現實的。它需要企業多年來基礎加工能力的長期積淀,完全依靠外協,其實質是在拿產品和技術培養潛在的競爭對手,將毫無利潤可言。
煤機裝備再制造是符合國家政策、符合循環經濟導向、實現低碳經濟的一種技術含量極高的新技術,對于緩解當前煤機裝備銷售困境、提升裝備修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只有從機械加工、表面處理的基礎工作做起,才能切實保證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并獲得用戶的認可,為煤機制造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1]柏振軍.中國煤礦機械裝備發展現狀和 “十二五”展望 [J].中國煤炭,2011(4)
[2]范建.煤機裝備多生命周期綠色再制造性評估研究[J].煤礦開采,2013(3)
[3]薛建會,張宇,尹言虎.再制造:實現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 [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1(1)
[4]曹海霞,張復明.低碳經濟國內外研究進展 [J].生產力研究,2010(3)
[5]徐濱士,劉世參,史佩京等.汽車發動機再制造效益分析及對循環經濟貢獻研究 [J].中國表面工程,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