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愛華
(湖北省國土測繪院,湖北 武漢 430010)
特色農業是以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優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依據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突出地域特色,圍繞市場需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高效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以某一特定生產對象或生產目的為目標,形成規模適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產品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非均衡農業生產體系。特色農業的發展是適應當前社會消費需求、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農業市場細分需要的必然結果。發展特色農業是中國農業結構戰略調整的要求,是提高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是中國農產品市場消費需求變化的大勢所趨[1]。
特色農業規劃分為特色農業產業規劃和特色農業產品規劃。特色農業產品規劃既可以是特色農業產業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是獨立的規劃。農業產業規劃、特色農業產業規劃、特色農業產品規劃的區域面積呈遞減關系。
特色農業規劃的主要步驟是:①區域情況分析;②擬選特色農業產品;③對特色農產品進行獨特生產條件分析;④進行生產適宜性分析,并在規劃區域內圈定特色農產品生產地塊;⑤特色農業規劃布局;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分析;⑦保障機制制定。
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它包括地貌、氣候、地質和水文、人文風俗、物種、生態、交通、土地利用現狀、經濟發展現狀等等。
(1) 地貌。分為山地(可細分為高山、次高山、低山)、丘陵(可細分為重丘、微丘)、平地和濕地。由于植物在不同海拔高度具有分帶性,不同地貌區植物種群具有差異性、在景觀上具有獨特性,所以地貌對特色農業生產有著重要的影響。
(2) 氣候。影響特色農業生產的氣候分為宏觀氣候條件和微觀氣候條件。宏觀氣候條件主要有降水(雨、雪)、日照、積溫、氣溫、風(風力、風向)等。微觀氣候條件主要是指受局部地形條件影響,在宏觀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微觀氣候,如山的陰陽部的日照差異,山地的山風、谷風、對流風對局部微觀氣候的影響,有的特色農產品生產依賴于特殊的微觀氣候條件。
(3) 地質和水文。土壤和水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土壤的土質、厚度、酸堿度、孔隙率、礦物質成份(對人體的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有機物含量決定了植物生長的可能性和多樣性。風化層是土壤的補充源,在地表徑流的影響下,高地勢處風化層礦物質和有機物被帶到地勢較低處,補充了低地勢處土壤礦物質和有機物。在水文方面,除收集地表水資料外,還要對地表徑流、包氣帶、飽水帶的水位、水溫、溶質濃度(或礦化度)情況進行調查,并應對規劃區域的地下水局部流動系統、中間流動系統、區域流動系統進行分析[2],以期全面把握規劃區域水文情況,評估地質和水文對特色農產品生產的影響。
(4) 人文風俗。主要收集規劃區域人文風俗的特色、禁忌、對其它區域影響力(吸引力、傳播能力等),生活和對特色農產品的加工、存貯習慣,以便評估特色農產品的市場規模和市場競爭力。
(5) 物種。對當地主要物種及其分布進行調查,為特色農產品物種種植的適宜性評價打好基礎。
(6) 生態。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動物、真菌、植物五大類)之間和生物與周圍(無機)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長期以來,由于各地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生態系統,這些獨特的生態系統很難(或不能)移植或異地復制,這也往往構成了特色農業生產發展和限制的條件。
(7) 交通。交通運輸條件和特色農產品的保質期,決定了特色農產品的市場輻射能力。
(8) 土地利用現狀及土地利用規劃。確定可規劃為特色農業生產的土地資源。
(9) 經濟發展現狀(主要產業及其規模)。如旅游產業可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加工業發達可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毗鄰較大城市(或運輸時間較短)使特色農產品具有較高銷售潛力等。
特色農業產品應按下列順序選擇:
(1) 優先規劃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
這類產品有較高知名度,有一定市場潛力,由于是當地物種,其宜種性較強,擴種的可能性較大,開發成本較低。其特產的口味可根據所銷地域的大眾風味進行適當改進。
(2) 選擇周邊或相似地域的名優產品或受大眾喜愛的新產品。
在進行適宜性分析后進行試種,試種的產品符合要求后予以推廣。
(3) 當規劃區域內的土壤或水源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元素時,選擇對這類礦物質或溶質有較高的萃取能力的農作物。該類產品附加值較高,有較多選擇時,選取經濟效益高的農產品。
(4) 有機農產品。從食品安全角度出發,通過環境冶理、生產流程改革、加強生產管理等科學種植措施,生產當地農作物中經濟效益較高的農產品也是特色農業產品的選擇途徑之一。
(5) 由于生態原因,通過套種、混種不同農作物方式能改良農產品產量或品質的當地農產品。有的地方已形成了合乎科學的產品布局,只要我們去發現和推廣。
(6) 具有綜合開發商業價值的配套當地農產品。
2.3.1規劃區域內特有的名優產品獨特生產條件分析
規劃區域內特有的名優農產品的形成均有其特殊的原因或不凡的背景,有的已成為歷史文化遺產,需要有獨特的生產條件。其生產的地塊、種植方式、采用的原料、加工工藝、存貯方式都是名優農產品的有機構成的部份。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對名優產品生產的全過程進行剖析,科學地總結其特質的成因,有助于名優農產品傳承和發展。
生產的地塊條件分析:包括地貌情況。耕作層土壤的土質、厚度、酸堿度、孔隙率、礦物質成份(對人體的有益元素和有害元素含量)、有機物含量、微生物情況。耕作層土壤的溫度及其變化。耕作層土壤補充源的酸堿度、礦物質成份、有機物含量、微生物情況。全年降水量及時間分布,地下水潛水面高度及變化。影響耕作層的水源(包袱灌溉水源和地下水)的水溫、酸堿度、溶質濃度、有機物含量、微生物情況。生產期積溫,日照時間和氣溫、空氣濕度、風(風力、風向)變化情況等等。
種植方式條件分析:包括栽培方法,其它生物對其生產的影響,農產品生產期與土壤涵養期地塊管理,相關農作物種植方式及其與名優農產品地塊關系(山上與山下,上風位與下風位,灌溉方法與順序等)。
名優農產品特性分析:根、莖、葉、花、果的成份及其對人體健康、味覺的影響。
加工分析:包括加工環境、原料(包括水)、工藝流程、配方。
存貯方式:包括存貯環境(空間、濕度、溫度、微生物等)、容器、壓力、時間等。
2.3.2擬選的其它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條件分析
其它優勢特色農產品是根據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在充分考慮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應用的前提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從經濟效益最大化、生態效益最優化的角度出發選取的。這類特色農業產品生產條件分析主要是調查規劃區內現有的農產品種類及其布局、產量、特質等。在進行生產的地塊條件分析、產品特性分析的基礎上,對植物不同部位對人體有益元素的萃取能力和對人體有害元素的抑制能力進行評估,并制定科學的生產技術方案,確保所生產的農產品質量達到優質標準。
2.3.3制定特色農產品生產條件樣本
根據上述特色農產品生產條件分析結果,制定生產地塊條件與種植優質農產品品種之間對應關系的樣本數據庫。
對規劃區內的所有生產地塊按生產條件分析的要求進行調查,并將調查成果數據化,利用數據平臺的分析功能,參照特色農產品生產條件樣本數據庫,按照本文2.2條順序,圈定各特色農產品(一般選2~3個品種,排列在后的為備選)生產地塊。圈定各特色農產品生產地塊時,宜將能通過采用工程措施、生態措施改進生產條件的生產地塊納入改造后的生產地塊等級中。再根據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機械化耕作要求進行地塊合并。
特色農業規劃布局分為規劃空間布局、農產品生產布局、工程布局[3]。
規劃空間布局:也就是特色農業規劃的功能分區,根據總體目標要求,規劃區域內一般應有建筑或管理區(辦公、接待、倉儲運輸、產品展示銷售等)、農產品生產區、農產品加工區、觀光休閑區等。
農產品生產布局:在農產品生產區內,參照圈定特色農產品生產地塊,在充分考慮生態平衡或生態效益的情況下,安排設施農業用地和各生產地塊種植品種、耕種制度。
工程布局:包括道路工程,灌溉與排水(包括水循環利用與排污治理)工程,防護林工程,土地平整、地貌重塑與土壤改良工程,生態保持、景觀改造與提升工程。
(1) 經濟效益。計算實施規劃所需投入的總費用、年增加的收益、投資回收率、投資回收期等經濟效益指標數據,評價投資可行性。
(2) 生態效益。從生態保護、耕地質量變化、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環境污染等生態角度評價規劃的合法性、可行性。
(3) 社會效益。社會生產效率提高,經濟、生產組織形式的輻射效應,人文景觀改善,豐富文化、教育,食品安全等角度分析受眾生活質量的提升、對社會發展的積極貢獻。
公眾參與應涵蓋規劃編制、實施、監督、評價和后續維護全過程。在規劃編制階段主要有規劃宣傳、專家和當地群眾意見收集、方案評審等三個方面內容。規劃宣傳是規劃前期的重要工作,當地群眾對規劃目的的了解和支持程度是規劃執行的前提。專家和當地群眾意見收集有助于規劃編制人員對規劃區的現實和歷史情況的全面掌握,這些意見有時會導致規劃方案、方向、甚至是規劃目標的改變。方案評審包括規劃的合法性、合規性評審,與當地相關規劃一致性評審,村民對工程項目的確認,(當地)專家評審等環節。
(1) 政策。增強法制觀念,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切實發揮規劃的控制和引導作用。規劃一經批準不得擅自修改,明確規定規劃實施的主體、客體、責任和義務。
(2) 技術。盡可能采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如施肥、用藥配方,生產流程科學化,質量管理標準化,產品品種系列化等。
(3) 組織。管理機構有權威、構架完整,管理團隊專業齊全、分工合理、責任明確。
(4) 管理。完善規劃實施的激勵措施。有疑問,先試點,后推行。積極開展規劃實施評價,按規定修改和完善規劃。災情應急制度化。
隨著農業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生態文明、城鎮化建設的步伐正在加速,土地流轉的政策和制度正在完善,社會資金對第一產業的投入在不斷加大,農業生產的組織模式正在由家庭為單位的生產模式向現代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集體生產模式轉變。這必然導致對不同尺度的農業產業、產品發展規劃的需求增大。地質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地質資料也是現代化農業生產者進行科學生產的必備資料,民生地質是湖北省地質局三項重點工作之一,地質為農業服務也應成為地質工作者的工作內容。
參考文獻:
[1]Paul F.Hudak.水文地質學原理[M].郭青海,王知悅,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W.L.Chameides,E.M.Perdue.生物地球化學循環[M].張晶,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楊勝天.生態水文模型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