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中央一號文件與2014年化肥市場
1月19日,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標題為《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連續第11個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說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
有專家分析說,今年的一號文件與往年相比有一個明顯不同,往年一號文件都寫“今年的具體工作是”,而今年的提法是“2014年及今后一個時期”,說明本次一號文件的分量非常重,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部署。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2014年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八項“三農”工作重點是:一、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二、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三、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四、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五、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六、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七、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八、改善鄉村治理機制。此次中央一號文件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土地制度、農村金融等三方面的改革做出深度規劃,強調市場在農村發展中的作用,這反映出政府在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決心,將對2014年及今后的化肥市場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我國人口總量多、糧食需求量大,依靠國際貿易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并不現實。據不完全統計,新一屆政府就任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視察時,至少四次公開強調“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糧食安全要靠自己”。
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將“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列為2014年各項經濟工作之首,并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20字方針,這次中央一號文件則提出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將其上升到基本國策。
為保障糧食安全,本次一號文件提出了六項具體舉措:
1.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國內糧食生產,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更加積極地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補充國內糧食供給。在重視糧食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品質和質量安全;在保障當期供給的同時,更加注重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大力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糧食安全責任與分工,主銷區也要確立糧食面積底線,保證一定的口糧自給率。
2.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繼續堅持市場定價原則,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逐步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在市場價格過高時補貼低收入消費者,在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切實保證農民收益。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據農業部消息,國家已公布2014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每斤提高0.06元,達到1.18元,近期還要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
3.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財政支農政策,增加“三農”支出。公共財政要堅持把“三農”作為支出重點,中央基建投資繼續向“三農”傾斜,優先保證“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拓寬“三農”投入資金渠道,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通過貼息、獎勵、風險補償、稅費減免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金更多投入農業農村。
4.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按照穩定存量、增加總量、完善方法、逐步調整的要求,積極開展改進農業補貼辦法的試點試驗。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新增補貼向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產區傾斜。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按實際糧食播種面積或產量對生產者補貼試點,提高補貼精準性、指向性。
5.加快建立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對商品糧生產大省和糧油豬生產大縣的獎勵補助,鼓勵主銷區通過多種方式到主產區投資建設糧食生產基地,更多地承擔國家糧食儲備任務,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糧食加工業。降低或取消產糧大縣直接用于糧食生產等建設項目資金配套。支持地方開展耕地保護補償。
6.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和技術集成推廣力度,推動發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支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繼續開展高產創建,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和農民技術培訓力度。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引領作用。將農業作為財政科技投入優先領域,引導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進入農業科技創新領域。
近10年,我國糧食單產提高了近70公斤/畝, 2013年已達到358.5公斤,但我國的單產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而化肥對提高糧食單產作用巨大,是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保障。化肥與農業息息相關,農業好則化肥好,農業興則化肥興。中央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把糧食安全戰略上升為國家基本國策,財政投入和補貼力度越來越大,農民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這對化肥市場構成明顯利好,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種田積極性,為化肥需求奠定穩定基礎。
本次一號文件不僅提出要保證糧食安全,而且還要保證食品安全,從農田到餐桌、從數量到質量都要保安全,以化解人們對農產品的信任危機,這是此次文件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文件提出要強化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落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支持標準化生產、重點產品風險監測預警、食品追溯體系建設,加大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力度。加快推進縣鄉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大力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規模化養殖、水產健康養殖等創建活動。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評價制度,開展示范市、縣創建試點。
這對化肥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必須保證化肥是無毒的、安全的,然后才能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今后可能種植企業特別是綠色食品生產企業會對化肥產品提出更苛刻的檢測指標,要求重金屬含量不超標,進行毒性評估與檢測。現在是合格的化肥,以后可能不一定會合格,這意料著肥料行業的科技含量也將不斷提高。
另外,生態文明也對化肥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號文件要求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抓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態修復治理區和蓄滯洪區生態補償機制。專家指出,我國農業資源環境已到了承載極限。土地重金屬污染、地下水的過度開采、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問題,急需得到切實有效改善。耕地、林地、水等農業資源到了該休養生息的階段,必須實現制度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農業資源要得到休養生息,政府必須要有配套措施,保證農民收入水平不降低。
而促進生態友好型農業發展,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2013年10月10日,農業部發布了《中國三大糧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研究報告》。《報告》表明,目前我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氮肥、磷肥和鉀肥當季平均利用率分別為33%、24%、42%。其中,小麥氮肥、磷肥、鉀肥利用率分別為32%、19%、44%,水稻氮肥、磷肥、鉀肥利用率分別為35%、25%、41%,玉米氮肥、磷肥、鉀肥利用率分別為32%、25%、43%。進入國際上公認的適宜范圍,但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分析人士指出,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去了世界1/3的化肥,單位面積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而每公斤養分所增產的糧食卻不及世界的1/2,且肥料的消費仍呈上升趨勢。每年有超過50億噸的有機廢棄物不能很好利用,環境與生態壓力很大。
在這方面,新型肥料有著很大的發展前景。新型肥料有別于傳統常規的肥料,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營養成分,調節土壤酸堿度、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生物化學性質,調節或改善作物的生長機制,改善肥料品質和性質或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目前我國新型化肥正處于發展階段,仍有很大上升空間。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從事各類新型肥料生產的企業已超過2000家,占全國肥料生產企業總數的1/4。新型肥料產業資產規模約為500億元,新型肥料產業的總產出每年約為164億元,產品正在向著高效、增值、多功能、生態環保的方向發展。
本次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支持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殘留農藥使用、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有機肥、推廣高標準農膜和殘膜回收等試點。這是時隔四年之后,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及有機肥。
有媒體對歷年來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梳理,自2004年至今,中央一號文件一直都是“農業”主題,其中2004年至2009年的一號文件均涉及有機肥,2010年至2013年期間,除2011年外其他都提出了推進測土配方施肥,今年是時隔四年再次提出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用有機肥。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搞好“沃土工程”建設,增加投入,加大土壤肥力調查和監測工作力度,推行有機肥綜合利用與無毒化處理,引導農民多施農家肥,增加土壤有機質。2006年提出,科學施用化肥,引導增施有機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2007年提出,加快“實施沃土工程”,重點支持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試點規模和范圍。積極發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農藥、多功能農業機械及可降解農膜等新型農業投入品。優化肥料結構,加快發展適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點的專用肥、緩釋肥。2008年提出,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支持農民秸稈還田、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2009年提出,繼續推進“沃土工程”,開展鼓勵農民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秸稈還田獎補試點。
實踐證明,單施無機肥存在明顯的局限性,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才是科學的施肥方法。有機肥不僅能為農作物提供全面營養,而且肥效長,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是綠色食品生產的主要養分。隨著中央文件對有機肥的再次強調,今后有機肥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