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煜禾,周慶峰,符傳君,李龍兵,劉春海
(1.海南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海南 海口570203; 2.海南省水務廳,海南 海口 570203)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集生態治理、科研示范、技術推廣、科普教育及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特殊主題公園,它參考了臺灣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是進行水土保持治理研究、技術示范與推廣和環境教育的重要嘗試[1]。自2004年水利部印發《關于開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活動的通知》以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工作得到了很大發展。氣候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影響因子之一,在我國的5個氣候帶中僅熱帶季風氣候帶尚未建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熱帶雨林是熱帶季風氣候帶典型的植被類型,作為地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利用與修復是科研工作者關注的熱點與難點。籌建中的海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是首家建于熱帶雨林及其耕作跡地內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項目。該示范園建成后,將成為宣傳我國熱帶雨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與恢復效果的示范窗口,為探討熱帶雨林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及其跡地修復提供技術平臺與治理范本,是對我國熱帶季風氣候帶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力支撐。
(1)地理位置與占地。海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下稱旅游區)內。該旅游區是國家5A級景區,坐落于海榆中線三亞至保亭方向18 km處,距離海南省東線高速公路15 km,交通十分便利。園區規劃占地面積118.2 hm2,包括熱帶雨林次生林地、熱帶經濟作物人工林地、水源涵養人工林地和刀耕火種跡地,屬南方紅壤丘陵區,土壤容許流失量為500 t/(km2·a),可進行熱帶季風氣候帶天然林、人工林和農地水土保持效果展示和不同措施治理示范,在南方紅壤丘陵區、中國熱帶季風氣候帶和海南省3個地域范疇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自然條件。園區場地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海拔26.8—623.0 m。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蒸發量大、季風變化明顯等特點,年均氣溫21.6~24.5 ℃,極端最高氣溫39.7 ℃,極端最低氣溫5 ℃,年均降雨量1 800 mm,降雨期集中在5—10月份,年均蒸發量1 300 mm左右。主要土壤類型為磚紅壤,花崗巖母質,有少量板巖、石英巖和礫巖。植物種類豐富、類型多樣、結構復雜,植物覆蓋率達85%,對旅游區雨林植物資源的摸底調查共記錄到野生維管植物1 047種[2],海南熱帶雨林代表種有青梅、蝴蝶樹、野生荔枝、野生龍眼、細仔龍等[3]。園區位于三亞市重要飲用水源——赤田水庫上游,區內合口河、南林河匯入藤橋西河后再匯入赤田水庫。受上游生活排污、農業面源污染及開發建設項目影響,區域內河流水質較差、輸沙量較大。
(3)配套設施。園區依托旅游區建設。在休憩設施方面,旅游區已建成接待中心、主要表演區和雨林賓館。在交通設施方面,修建了由生態棧道、電瓶車道和旅游巴士道組成的18 km游覽道路。在生態保護設施方面,將雨林核心游覽區內道路設計為木棧道和石棧道,選線盡量避免破壞植被,修建圍網保護生態棧道內胸徑大于5 cm的植物,放置生態蛇巢并定期投喂。在科普教育設施方面,對特色熱帶植物進行掛牌,介紹其學名、分布范圍及主要特性等,培養多位導游并建設電子解說體系,入園游客均有導游帶隊,或佩戴電子導游儀游覽。旅游區配套設施基本滿足園區建設需要,在生態保護和科普教育方面進行了部分探索,有利于示范園建設。
(4)規劃定位與分區建設。結合園區發展和旅游區條件,功能定位是打造以休閑觀光和科普教育為目標、以熱帶雨林水土保持為主題的科技示范園。園區規劃根據功能劃分為4個區域,分別為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展示區、科普展示區、科研試驗區和技術推廣區。其中,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展示區面積49.5 hm2,主要包括雨林谷、夢幻谷游覽區,位于旅游區的核心區域,是旅游區的游客聚集地。主要通過文字、圖片及實時數據,結合措施現狀,宣傳該區治理成果,科普教育效果較好。科普展示區面積5.6 hm2,位于旅游區南側三道農場的東側區域,多為熱帶經濟作物林地和耕作跡地,尚未進行旅游開發。規劃集中展示海南省河溝道治理的新方法、開發建設項目人工邊坡生態防護的主要類型及水土保持的概念、意義和方法等。科研試驗區面積4.8 hm2,位于旅游區南側三道農場的東南側區域,現狀以經濟林植被為主,尚未進行旅游開發,規劃為后期科研、基礎數據獲取試驗點。技術推廣區面積58.3 hm2,占據南側三道農場的絕大部分區域,將結合旅游區規劃道路沿路展示不采取治理措施的果林區、退耕還林區、補植喬灌木區、坡面蓄排溝道系統防護模式區、梯田耕作模式區、水平帶狀整地模式區和植物綠籬攔擋及地面覆蓋防護措施區,使游客認識到林下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必要性。
(1)填補了熱帶雨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空白,科研價值高。海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位于熱帶季風氣候帶,植被類型為熱帶雨林,開熱帶雨林水土保持科技示范之先河,對完善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園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熱帶雨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往往使人忽視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隨著經濟發展,經果林種植、傳統耕作方式和開發建設項目導致的人為擾動增加,水土保持工作的迫切性與基礎數據、資料的空白形成尖銳矛盾,而作為園區建設亮點的熱帶雨林水土保持和科學研究,將有助于緩解這一矛盾。作為全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一類代表,園區的建成有助于熱帶雨林水土流失規律、機理的研究,以及水土保持治理技術示范與推廣,將吸引廣大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和各項資金投入。
(2)各級各部門領導重視,扶持力度大。乘著“水利年”建設的東風,圍繞“綠色崛起”的目標,恰逢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機遇,示范園的籌備建設得到了各級各部門領導的重視與大力支持。政策上,水利部大力推進海南省水土保持工作,倡議建設該省首家水土保持科技園,帶動區域水土保持工作發展;選址上,海南省水務廳和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在全省范圍內多次踏勘,積極聯系有實力的企業,促成了它們與旅游區的合作;技術上,選擇成功設計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對園區進行規劃設計,邀請水利部專家組對園區總體規劃進行技術評審,提供智力支持;資金上,海南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財政廳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財政支持,及時到位、撥付資金;施工上,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海南三道圓融旅業有限公司(旅游區開發運營單位)對園區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3)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旅游產品基本成型,建設、運營制約因素少。依托旅游區,園區水、電、交通等條件已基本完善,施工準備期投資較小,建設成本降低。目前旅游區日客流量約6 000人次,高峰期達1.5萬人次,自2008年開業以來已接待游客逾300萬人次[2],園區潛在參觀者數量眾多,宣傳、示范、教育效果好。旅游區在運營上采用車輛輸送、導游引領參觀模式,游客游覽路線、核心景點受旅游區規劃控制,可實現定向參觀,對園區后期運營管護具有重要意義。定向參觀一方面保證了園區游客數量,真正起到水土保持宣傳、治理效果展示和環境科普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分普通游客和科研、科普等專業游客,有利于園區吸引科研項目和承擔水土保持宣傳教育任務。
(4)與國際生態旅游開發新理念接軌,國際影響力提升。旅游區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善行旅游”項目首期合作伙伴。“善行旅游”由英語“good tourism”翻譯而來,由聯合國環境署在2011年4月亞太旅游協會60周年紀念大會上首次提出并安排專場討論,目前尚無明確定義,計劃用兩年時間制定框架并制定具有普世性的指導原則。旅游區成為首批資料采集點,其旅游規劃管理、政府及公眾參與等現有做法將成為“善行旅游”定義和框架指南的重要來源之一[4]。園區建設將促使旅游區調整其總體規劃、運營管理模式和環境保護策略,體現中國政府、中國水土保持在生態旅游開發方面的新理念、新做法,這些改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善行旅游”項目采集后,將成為“善行旅游”定義和框架指南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提升中國水土保持工作的國際影響力。
缺乏本土專業人才。海南省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外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此開展相應科學研究、技術示范較為困難,同時工作條件較為艱苦,對外地專業人才吸引力不強,水土保持工作更多依賴本土專業人才。但省內高等院校、職業教育均未設置水土保持相關專業,本地考生報考外地院校相關專業的人數較少,因此目前海南省從事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員中獲得專業學歷的極少,制約了水土保持科研發展與技術推廣。
部分土地權屬不明確。旅游區與當地的合作采用部分土地購買、部分土地租賃的形式。目前園區建設范圍內還有少量土地屬三道農場,不利于園區建設與發展。
(1)依托、引領、帶動旅游區發展。園區建設可依托旅游區基礎設施條件及成型旅游設計減少前期投資。政府籌措的資金應投到關鍵節點,引領旅游區發展目標調整,打造亮點工程,帶動旅游區的后期投入,同時合理調配和利用資金,爭取旅游區及社會各界對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持。
(2)加強水土保持學科建設。根據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強水利隊伍建設”“支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水利類專業建設”的精神,建議海南省大專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開設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及其相關專業,培養本土專業人才,開展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技術示范與推廣工作。同時,園區的建設與科研項目的開展可培養一批優秀的項目管理人才和科研技術骨干,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提供人才儲備[1],更好地為海南省“綠色崛起”服務、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3)設立管委會,明確產權,妥善安置群眾。建議盡快成立園區管委會,全面負責前期工作、建設施工和后期運營管護;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形式明確園區土地使用權歸屬,消除隱患;借鑒旅游區前期建設經驗,吸收當地群眾在園區內就業,調整群眾耕作習慣,改變當地產業結構,從根本上解決區域內農業面源污染問題。
(4)應用推廣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不能僅停留在對傳統水土保持技術成果和成功治理模式的展示上,應主動更新知識體系,積極引進國內外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不斷完善和豐富園區的建設內涵[5]。建議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善行旅游”的新理念,學習深圳市和淮安市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資金籌措上的新方法,參考《歐洲水框架協議》和北京市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的新技術,協調園區與旅游區的規劃布局、措施設計和運營管護。 建議引入新興的旅游解說、環境教育元素,重視園區游覽路線規劃、環境教育環節設計、環境解說體系構建,使水土保持宣傳、治理效果展示和環境科普教育落到實處、走入人心。
(5)將水土保持措施融入熱帶雨林景觀。比如作為水土保持技術培訓、推廣和科普教育基地,園區應對旅游區已實行的與水土保持相關、有良好生態保護作用的措施、做法進行分類和總結,進行簡明易懂的介紹;在運營管護中合理設計環境教育環節,使游客深入了解并參與水土保持工作,從而增強和擴大宣傳教育效果,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氛圍,突出園區水土保持特色;各項措施、標志、構(建)筑物的設計應與旅游區景觀協調,融入周邊環境,突顯熱帶雨林元素。
[參考文獻]
[1] 喬殿新.關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與發展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12(2):1-3.
[2] 范南虹,吳川. 雨林呀諾達的低碳善行路[N].海南日報,2012-01-05(A2).
[3] 張榮京.走進神秘的海南呀諾達[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2.
[4] 陳旭.什么才是“好的旅游”——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處文化項目專員卡貝絲[N].光明日報, 2012-01-04(論苑).
[5] 許國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建設應當注重的幾個問題[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0(2): 23-24.